金秋時節,武川縣的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一臺臺收割機在廣袤的土豆田里來回穿梭,農民們正彎腰撿拾剛出土的土豆,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得益于今年雨水充沛,武川縣53萬畝土豆喜獲豐收,畝產預計可達4500斤以上,較去年增產500余斤。
這片位于陰山北麓、海拔1500米至2200米的土地,素有“馬鈴薯之鄉”的美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以疏松肥沃的栗鈣土為主,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這里成為公認的“馬鈴薯黃金種植帶”。
“你看這土豆,紅皮黃瓤,個頭均勻,口感軟糯。”在武川縣耗賴山鄉大豆鋪村的土豆地里,村民劉明偉捧起剛挖出的土豆自豪地說。他已經在這里務工10年,每年包年工資6萬元,“比自己種地強,旱澇保收。”
武川土豆不僅是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更是一張響亮的“地理名片”。2008年,它成為北京奧運會運動員指定食用產品;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會;2016年,“武川土豆”被認定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1年,又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我們種的‘內番24號’產量特別高,‘麥克1號’是薯條加工專用薯,訂單直供企業。”武川縣寶農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保安告訴記者,他今年承包了3000多畝地,其中土豆種植1400多畝,畝利潤約1000元。
從2006年起步時的430畝,到如今帶動全村30多人就業,李保安的經歷是武川土豆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武川縣已形成“種薯、鮮薯、加工薯”三薯并重,“種植、銷售、窖儲、加工、科研”五路并進的產業格局,構建起從種薯繁育到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條。
在呼和浩特馬鈴薯產業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科技始終是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力量。近年來,科迪華農業科技公司與當地專業農戶合作,推廣以生物制劑為核心的全周期管理方案,以系統化、數字化的方式,助力武川地區的馬鈴薯種植從“靠天吃飯”走向“科技驅動”。
科迪華農業科技大中華區市場總監丁莉玲介紹:“我們針對武川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推出各類產品及種植方案,可以增強根系活力,促進薯皮成熟,有效抑制紫頂病,將發病率從16.2%降至6.5%,幫助農戶應對氣候風險、提升種植效益。”
示范田結果顯示,采用該方案的地塊植株更健壯,大中薯比例明顯提升,干物質含量提高約1個百分點,單產較對照區提升6.5%。“品質上來了,收購價自然也高了。”丁莉玲表示,未來,科迪華計劃在武川及周邊馬鈴薯主產區進一步擴大規模,結合當地正在推進的水肥一體化與數字化監測體系,持續優化“作物本位一體化方案”。同時,依托“星伙伴”農服網絡,加強與本地農戶、合作社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動更多創新技術快速落地田間,并在產后貯藏、品質保持等環節加強技術協同,推動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控、全程優質,為“武川土豆”從“地理標志”走向“全球餐桌”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在位于武川縣的內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顆顆土豆經過清洗、去皮、切片、干燥、油炸,變身為金黃酥脆的薯條,飄香國內外。“我們用的‘麥肯1號’薯型穩定、淀粉含量高、還原糖低,適合加工。”內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邢宏偉介紹,這條年產兩萬噸薯條的生產線,每年消耗馬鈴薯4萬噸以上,年收入達7000萬元,利潤超900萬元。
除了薯條,企業還開發了馬鈴薯全粉、膳食纖維飲料等產品,獲得多項國家專利。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土豆附加值提升3至5倍,真正實現了從“土疙瘩”到“金豆豆”的蛻變。
呼和浩特市近年來聚力打造“六大產業集群”,其中以乳業、草種業為龍頭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中,馬鈴薯產業占據重要一席。根據《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化重點產業布局方案》,呼和浩特將在武川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等地推進馬鈴薯良種繁育和鮮食薯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淀粉、全粉、薯條、薯片等精深加工,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
“我們計劃再建1000噸馬鈴薯淀粉儲庫,持續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下功夫。”內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主管席慶表示。
從傳統的小規模、經驗式種植,到如今的標準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從單一的鮮食銷售,到深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從本地特產到走向全國、出口海外——武川土豆的蛻變,是呼和浩特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隨著農服網絡的拓展、水肥一體化與數字化監測體系的推進,更多創新技術正加速落地田間。呼和浩特馬鈴薯產業,這條“金黃色的致富路”,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楊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