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教你擺脫原生家庭影響”“5招教你解決親密關系中的困惑”“這10句話讓孩子遠離抑郁”……近年來,短視頻直播平臺出現了各類心理類直播間,大多以“速成”“專業”“療愈”為標簽,吸引觀眾點進去觀看、與主播在線互動,引導觀眾進行后續的課程購買。(11月2日《中國青年報》)
網絡心理直播課的興起,折射出社會心理服務需求的現實圖景。線下專業心理咨詢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昂費用,使得線上“零成本獲取心理支持”成為頗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加之其匿名性創造的“樹洞效應”,為消費者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傾訴空間。這種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傳統心理服務的空白,為部分消費者打開了心靈療愈的窗口。
然而,光鮮表象之下暗流涌動。行業準入門檻缺失,導致主播資質良莠不齊,部分從業者缺乏系統心理學訓練,甚至存在以心理咨詢為幌子兜售高價課程的現象。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直播間采用公開連麥互動形式,將求助者的隱私創傷暴露在公眾視野中。這種做法不僅涉嫌侵犯隱私權,更可能因二次傷害加劇求助者的心理創傷。正如心理學專家強調的,真正的心理咨詢需要建立在安全私密的環境中,唯有如此才能構建信任關系,實現有效疏導。而直播間的公開屬性,相當程度上動搖了心理咨詢的倫理基礎。
面對行業亂象,受眾需筑牢三道防線:其一,增強辨別能力,不要輕信主播的自我包裝與夸大宣傳。應重點核查主播的專業資質與從業背景,優先選擇具備正規心理學教育背景、持有執業資質且口碑良好的主播。其二,保持理性認知,破除“速成療愈”的認知誤區。心理健康的改善需要系統干預與長期努力,對宣稱“立竿見影”“5招教你解決……”的課程,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其三,強化隱私保護意識,謹慎參與公開互動環節,避免個人隱私信息泄露。
監管層面,亟待構建多維治理體系。一方面,需完善行業準入標準,通過資質認證、定期考核等制度提升從業門檻,并建立和完善主播黑名單制度。另一方面,需強化動態監管,運用技術手段監測課程內容,對違規行為及時介入處置,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應鼓勵專業心理咨詢機構拓展線上服務,通過標準化課程設計與規范化服務流程,為公眾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支持。
網絡心理直播課作為新興服務形態,突破了傳統心理服務的地域限制,降低了服務門檻,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辟了新路徑,其價值不容否定。但必須清醒認識到,任何創新服務模式都不能突破倫理底線與法律紅線。唯有構建起“專業把關+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公眾監督”的協同治理機制,才能讓網絡心理直播真正成為照亮心靈的明燈,而非吞噬信任和侵害權益的陷阱。(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