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治病需要來回折騰,如今在家門口就能進行康復治療,太省心了!”日前,3歲孤獨癥(自閉癥)男孩寶寶(化名)在媽媽的陪伴下,結束了一次輕松的感統訓練。
這個家門口的康復中心,位于通遼市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樓數字腦功能科,是濱河街道社區與通遼市人民醫院攜手共建的重點科室。
2024年7月,通遼市人民醫院數字腦功能科9人專家團隊整體搬遷入駐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孤獨癥、發育遲緩、多動癥及學習困難兒童提供從測評到治療的全流程服務。
這里的感統室是目前通遼市面積最大的同類場地,能根據不同兒童的情況定制專屬訓練計劃。“這里安靜又干凈,我們周一到周五天天來,跟上學一樣規律,心理壓力也隨之減輕許多。”寶寶媽媽的話,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
長期以來,很多孤獨癥家庭會因孩子患病而擔心受到異樣眼光,這家“家門口”的數字腦功能科,以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溫馨的布置和相對獨立安靜的環境,為孤獨癥患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
“科室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我們提出并實踐的‘菌-針-藥-心-腦’五位一體綜合療法,打破了傳統單一行為訓練的局限。”數字腦功能科主任董鑫說。
董鑫介紹,“菌”即腸道菌群移植。科室團隊發現,正常人體內有2000多種菌群,而孤獨癥兒童腸道菌群種類僅有四五百種,有益菌的缺失會影響胃腸狀況、生長發育與認知能力。今年3月,科室成功實施應用于兒童孤獨癥的腸道菌群移植技術,首批為5名患兒施治,至今已完成30人次、8個療程。這項前沿技術吸引了來自赤峰市、烏海市的患者,最遠的是一名從江西省特意趕來的16歲孤獨癥患者。目前接受治療的患兒恢復良好,癥狀明顯改善。
“腦”則依托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通過監測腦波,實時觀察兒童的社交意愿與語言發音,根據上課情況自動推送課程內容、調整訓練方案,還會設計泛化游戲提升兒童語言學習與應用能力。
此外,“針(針灸)”“藥(中藥調理)”“心(心理行為干預)”與“菌”“腦”深度融合,形成協同治療效應,讓康復效果更穩定、更全面。
對孤獨癥兒童家庭而言,經濟負擔與奔波之苦是兩大“痛點”,而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出了暖心解決方案。
“一個月治療22天,費用約6000至7000元。通過門診慢病報銷能覆蓋80%,今年1月,我們被認定為‘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定點服務機構’,如果順利申請到殘聯項目,還能再報銷一部分,最后家庭每月自費僅需六七百元,大大減輕了家長的經濟壓力。”董鑫說。
在就醫便捷性上,科室與通遼市人民醫院實現“雙向轉診”。董鑫每周會在通遼市人民醫院出診,接診的患者全部收治到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字腦功能科治療,讓自閉癥兒童的初篩、復篩、治療、康復能在同一地點完成,避免家長在醫院、康復機構、特殊教育機構之間來回奔波。
“這就是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的‘緊密’所在,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到社區。” 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志奎說。
李志奎介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正在申請特殊兒童托育基地。若申請成功,家長可將孩子托管在此,上課時接受專業治療,課后享受托育服務,既能保證康復效果,又能讓家長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進一步解決家庭照護與工作平衡的難題。
通遼市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用專業與溫度,為“星星的孩子”提供更便捷、更精準的醫療服務。(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王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