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機馬力小、效率低,犁地深度參差不齊,還特別耗時費力。現在有了社會化服務,不僅價格降了,翻地深度還能穩定在30厘米以上,效果好太多!”臨河區城關鎮萬豐村一組種植戶劉化橋說。他家種植的60多畝葵花和玉米,在高標準農田改造后實現“全程托管”,畝均成本直接節省了60多元。
近年來,臨河區以服務農戶為核心,重點培育“四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目前已發展到62家,涵蓋53家合作社、5家農業公司和4家家庭農場。這些組織集聚150馬力以上拖拉機338臺、配套機具912臺(套)、各類植保機械128臺(套),成為破解小農戶“干不好、干不了”難題的關鍵力量。
“通過大型機械深翻作業,既能提升土壤地力,又能降低農戶種植成本,還能推動土地集中經營。”臨河區農科局改革與合作經濟股股長劉海平介紹,自2018年以來,臨河區每年通過農機服務覆蓋小農戶達2.3萬戶,讓專業化服務真正扎根田間。
針對土地細碎化、農戶耕種能力不足等痛點,臨河區還創新推行多樣化托管模式:八一鄉星光村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集中托管800畝土地開展小麥套種玉米作業;狼山鎮光明村實現萬畝土地全程托管;其余試點則推進半托管服務。這種“專業人干專業事”的模式,既解決了年邁農戶無力耕種的難題,又通過集中連片作業提升了農機適配性。數據顯示,托管地塊畝均節水60立方米、種植成本降低10%,糧食畝產增加100公斤。
如今,臨河區農機社會化服務已完成作業93.39萬畝,覆蓋耕、種、防、收全環節。從老舊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到新裝備推廣培訓,從區域性服務中心建設到土地托管模式創新,一系列舉措持續擴大服務覆蓋面,讓更多農戶享受到現代農業帶來的便捷與實惠。 ( 田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