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圍繞基層干部出現了不少“標簽梗”,什么“躺平式”“側臥式”“叉腰式”“背手式”“冰箱式”“小油條”“城巴佬”等等,輪番登場的“新詞”不時引發大量討論和關注。
說起來,很多標簽確實犀利,創意表達也很吸睛。比如,“冰箱式”干部指的是“不發聲、不發熱、不變質”的冰冷存在;“城巴佬”則是指干部滿腦子“城市經驗”、干農村工作水土不服……身為黨員干部,理應有接受批評和監督的自覺,不妨對照這些標簽照照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但話又說回來,以標簽概括現象,縱然簡明扼要,卻也容易以偏概全。修辭上的創意一再翻新,大同小異的標簽層出,邏輯上恐怕不夠嚴謹,也可能遮蔽了復雜的具體情況。對于絕大多數踏實苦干的基層干部來說,這種“標簽梗”聽多了,心里多少不是個滋味。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作為政策的執行者、群眾的服務員,大量基層干部面對的是“白加黑”的辛勞、“權小事多”的無奈、眾口難調的困境,以及“考核如山”的壓力。這些辛苦與付出,很多時候是無法被充分看到的。基層當然也存在一些干事浮于表面、缺少為民之心的人,但絕大多數的同志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對作風存在問題、德才不夠配位者,當然要批評教育、及時處理。但對絕大多數基層干部還是要充分信任、支持關懷,特別是對想干事卻沒能把事情辦好的情況,更應該深入分析、找到癥結,讓基層干部能夠輕裝上陣、履職盡責。
輿論環境也是發展環境。在監督和批評之外,提升基層干部工作狀態的關鍵,在于暢通體制機制上的梗阻,從根子上糾治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比如,“躺平式”干部的背后,有沒有“干不干一個樣”甚至“多干多錯”的問題?“跑步機式”干部的背后,有沒有考評體系過分看重外在表現,而不問工作實效的問題?總而言之,發現問題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破解難點痛點,讓基層干部干事有動力、創新少壓力,一定更能從精神上鼓舞人。
標簽可以用來提醒,但不可過多過濫。基層干部最需要的,還是減負賦能、撐腰兜底。完善考核機制,傳遞溫暖信任,基層干部攻堅克難、服務群眾的干勁一定會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