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椒加工
近年來,臨河區持續延伸辣椒產業產業鏈、價值鏈,逐步構建起從種植、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推動辣椒產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品牌”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臨河區重點推廣博辣天驕1號、北科819、艷椒713等5個主推品種及10個可推品種,種植面積達5.83萬畝,為產業發展注入了“良種動能”。該區辣椒種植面積達11.6萬畝,占全市辣椒種植面積的41.4%,其中朝天椒種植面積7萬畝,醬用椒種植面積4.6萬畝。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規模化種植主體約占總種植面積的20%,農戶約占總種植面積的80%,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辣椒種植戶張維說:“今年秋天雨水少,落霜晚,種出來的辣椒顏色鮮亮品質好,很受市場歡迎。”為提升辣椒種植效益,張維的450畝辣椒地推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田管、統一防害、統一機收,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與機械化作業,結合科學的田間管理,在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顯著提升椒苗成活率,保證辣椒畝均毛貨產量穩定在1800斤左右。
除了好品種,張維還探索出初加工增收的新路徑。他租賃了2臺脫果機,用于辣椒采摘脫果,采摘后的辣椒被運往加工廠進行清雜、剪把、色選、烘干。經過初加工,辣椒從毛貨變為精品,收購價也由原來的每斤2.8元提高到每斤7.5元。“按每畝凈產量1000斤、經過初加工后市場價每斤7.5元計算,畝均毛收入7500元。除去種植、采收、機械、人工、流轉費等成本費用3800元后,畝均純利潤能有3700元,比傳統賣毛貨增加2460元,收入還是很可觀的。”張維說。
從初加工中嘗到甜頭的還有白腦包鎮永林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勇林。合作社內,2條辣椒標準化加工生產線轟鳴運轉,工人們揮鏟上料,滿負荷生產。“每天加工能力覆蓋70畝辣椒原料。今年辣椒品質優良,不僅色澤鮮亮,而且辣度高,深受外地客商青睞。目前主要銷往河南、山東、貴州、四川等地。”在推進辣椒加工產業發展的同時,杜勇林還構建了全鏈條種植服務體系,并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形成“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的閉環模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向深加工領域拓展,圍繞辣椒紅色素提取、辣椒制品研發等方向,一批企業積極布局辣椒面、辣椒油、香辣醬等多元化產品線,推動辣椒從“農產品”向“消費品”轉變,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一椒帶動多業興”的發展格局。
在八一鄉聯豐村桓榮食品有限公司,一瓶瓶包裝精美的辣椒醬陳列在櫥窗中。公司負責人劉杰介紹說:“我從2019年開始做辣椒醬,主要有蒜蓉雙椒醬、貢菜剁椒醬、油潑辣子、蒜蓉剁椒醬4個產品,銷往周邊多個城市。”
目前,臨河區共建成28條辣椒初加工生產線,涵蓋清雜、剪把、色選、烘干等全流程工藝,年加工能力可滿足10萬畝朝天椒加工需求,有效解決了以往農戶面臨的“晾曬難、儲存難、賣價低”等難題,并通過加工環節的增值效應,實現辣椒產品身價倍增。
當前,臨河區辣椒市場呈現“量價齊升”的良好態勢。為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臨河區一方面依托現有加工能力,打造“初加工產品集散中心”,吸引周邊收購商聚集,形成區域性交易市場;另一方面,借助電商平臺與冷鏈物流體系,推動“臨河辣椒”走出本地、邁向全國,通過“線上直播帶貨+線下批發市場”雙渠道模式拓展銷售路徑,提升影響力。(劉子歡 張丹 王曦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