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中,智能無人機飛行器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增加值分別增長59.9%、25.1%……今年以來,我國科技與產業創新亮點頗多,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鮮明提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突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工作重心同現代化緊密對接,把“中心工作”與“中心目標”統一起來,使發展理念、制度供給、政策工具、工作抓手形成系統配套、同向發力。進入新時代,隨著發展階段、外部環境、國內任務深刻變化,重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意蘊豐富,強調與新發展理念相銜接、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貫通,強調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更高層次上的統一,強調以統一思想、穩定預期、凝聚合力支撐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堅持穩中求進,把保持合理增速與結構優化結合起來,把“以質促量、以量穩質”轉化為明確指標與剛性約束:把全要素生產率置于牽引位置,把創新能力、產業韌性、資源配置效率、公共服務質量等納入硬約束,把穩就業、穩物價、穩預期作為必須兌現的目標,通過明確年度目標、細化結構性指標、落實實物工作量、強化評估整改,推動經濟循環的內生性穩定與可持續性提升。這樣的取向,既回應短期穩增長之需,更為長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到產業側、供給側的關鍵支點。就拿新航季國產大飛機C919擴線來說,這背后是研發體系、制造配套、適航認證、市場開拓和人才培養的系統協同,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厚度與韌性的綜合呈現。面向更廣闊的空間,應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在核心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材料上持續攻關;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與工藝再造,通過流程重構、設備更新、標準升級形成穩定、可復盤的效率改進;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暢通從場景牽引到規模化推廣、從科技成果轉化到商業閉環的關鍵通道,促進更多“專精特新”“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成長為產業中堅。要素配置要更加市場化、法治化,把更多資源投向實業、投向創新、投向長遠,使產業基礎更加穩固、產業鏈條更加堅韌。
暢通國內大循環、做強國內市場,離不開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把制度供給落到準入、交易、流通、監管等關鍵環節,推動規則統一和有效執行,系統清理不合理的區域壁壘與隱性限制,以看得見的制度紅利帶來可計量的成本下降、可比較的營商環境提升、可預期的跨區域協同增強。在需求側,持續優化消費環境與平臺秩序,穩定居民消費能力與意愿;在供給與投資側,把更多資金投向補短板、強功能、增后勁的重點領域,形成一批質量可靠、現金流穩定、權屬清晰、可抵押可流轉的優質資產。統一大市場的成效,要體現在企業可感、群眾可見、統計可證上,體現在制度執行同標準、交易成本實質下降、營商環境可比提升與跨區域協同明顯增強上。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是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落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與標準鏈協同上的重要抓手。要突出企業主體和場景牽引,完善需求導向的科研組織方式,提升從試點驗證到規模化應用的轉換效率;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工業軟件、先進制造工藝等“卡點”“堵點”,組織跨界協同攻關;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數據要素確權、流通與安全治理;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優化,提升資本服務創新的能力與意愿,使更高“含新量”持續轉化為更強“含金量”。
改革要在產權保護、要素市場化配置、財稅與投融資體制、教育科技體制等關鍵環節持續破題,及時清除束縛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開放則要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穩步拓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增強對全球高端要素和優質資源的吸引力。把宏觀定調轉化為明確目標、具體舉措與嚴格評估,不斷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要求落實到人、落細到事、落準到點。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得更牢、把路徑走得更穩、把舉措落得更細,推動質量提升與合理增長相互增益,推動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協同發力,推動國內大循環與更高水平開放相互支撐,必將會在更高起點上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 (作者:寇宗來,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復旦大學創新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