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錦旗蒙古族實驗小學走廊盡頭的展廳里,陽光透過玻璃窗投下斑駁的光影。五年級的木木踮著腳尖,指尖輕輕拂過自己的畫作《我的老師》。畫布上,她最愛的哈斯老師短發輕揚,身邊環繞著靈動的“藍色錦鯉”,眼眸中盛滿慈愛的目光 —— 這幅融想象與寫實于一體的作品,引得參觀者紛紛駐足。畫作背后,藏著木木三年的成長軌跡,更映照著杭錦旗特殊教育從“兜底保障”到“優質均衡”的蛻變歷程。
破局:構建全鏈條保障,讓特殊兒童“有人管、有人護”
2019 年,杭錦旗的特殊兒童教育曾深陷困境。牧區腦癱兒童的父親斯明(化名),要騎三輪摩托車奔波60公里才能抵達康復中心;孤獨癥孩子的母親常聚在旗醫院走廊相互抹淚,只因找不到適配的學校;聽障兒童的助聽器,常因調試不及時淪為擺設。“那時我們就像在黑夜里摸索,看不清方向。” 從事特殊教育6年的哈斯圖雅至今記得,2019 年她走進牧區家訪時,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小阿被鎖在院中,僅靠攥著石頭在地上畫圈打發時光。這一幕,正是當時特殊兒童教育“孤島狀態”的真實寫照。
改變始于2021年。杭錦旗將特殊教育納入“民生實事項目清單”,打響了破局之戰。投入100萬余元,在全旗建成 3 間資源教室與1間資源中心,成為特殊兒童的“成長驛站”;為每個特殊兒童家庭建立一對一幫扶檔案,如同量身定制的 “成長地圖”;專職資源教師與兼職教研員的配齊,讓專業力量真正扎根一線。學校的送教團隊開始每月穿梭于大街小巷與草原牧區。小阿的父親至今難忘,2021年夏天,特教薩老師走進家門,沒有說教,只是蹲在地上陪孩子玩了一下午積木。這一蹲,悄然撬開了特殊兒童與世界連接的縫隙。
扎根:聚焦個性化培育,讓特殊兒童“上好學、學得好”
硬件完善只是起點,真正的教育公平,在于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杭錦旗深刻意識到,特殊兒童需要的不僅是“一張課桌”,更是“一套專屬方案”。2022 年,《杭錦旗特殊教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出臺,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制度支撐;由康復醫生、心理教師、特教老師組成的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開啟“教育體檢”新模式 —— 為每個孩子精準畫像,讓教育方案“對癥下藥”。
木木被診斷為高功能孤獨癥后,藝術治療成為打開她心扉的鑰匙,繪畫課程也被納入康復計劃…… 杭錦旗蒙古族實驗小學資源教室的“七彩繪畫課程”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課堂上,哈斯老師從握筆教起:孤獨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她就把顏料擠在烤盤里讓他們用手指作畫;智力障礙的孩子跟不上節奏,她就把繪畫步驟編成兒歌。“有次木木畫完一幅畫,突然抬頭說‘老師你看’,我當場就哭了。” 哈斯老師說,那是她教了半年來,孩子第一次主動開口。
綻放:搭建成長展示臺,讓特殊兒童“被看見、被尊重”
今年6月,當哈斯老師提議舉辦繪畫展覽時,曾遭遇 “不現實”的質疑。但學校堅定地將體育館改造成展廳,32 幅作品一字排開,成為特殊兒童成長的“見證者”。開展當天,木木的媽媽望著女兒畫的向日葵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淚水里既有被看見的感動,更有對教育的深深敬意。這場展覽如同一顆石子,在學生與家長心中激起層層漣漪。普通家庭帶著孩子參觀時,孩子們會指著畫作說“那個小哥哥畫得真好”“我們班木木的畫太漂亮了”,人們對特殊兒童有了新的認知,也讓融合教育有了更生動的注腳。
如今的杭錦旗,特殊兒童教育已形成完整生態鏈:資源中心負責康復訓練,普通學校接收輕度障礙兒童隨班就讀,重度障礙兒童享受“送教上門”,社會力量則通過人民醫院特殊兒童康復科志愿服務、愛心捐贈等方式參與其中。杭錦旗教育體育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特殊兒童義務教育鞏固率達 99.6%;2020年至今,已有11名特殊畢業生考入職業院校,1 名考入中央音樂學院,3名孩子的藝術作品在全市特殊教育藝術展覽中展出。
蒙古族實驗小學展廳的燈光依舊明亮。木木畫里的“藍色錦鯉”仿佛正從畫布游向遠方,而更多像木木一樣的孩子,正帶著被珍視的勇氣,在教育的陽光下舒展翅膀。特殊教育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讓每個生命都變得“相同”,而是讓每個不同的生命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就像杭錦旗的實踐所證明的,當制度有溫度、教育有精度、社會有廣度,每一只曾被命運包裹的“繭”,終會綻放出獨有的色彩。這束亮起的光,正照亮更多地方,讓“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期待” 從承諾變成看得見的現實。(其格樂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