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廣東清遠市清城區迎咀水庫區域放生大量貓,不少貓被驚嚇后攀爬到樹上,有的因受驚后跳入水庫而溺水。對此,清城區龍塘鎮政府發布通報稱,“生態環境部門對周邊水體進行取樣檢測,主要水質指標均達標;動物衛生防疫部門對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消殺。”
從當地政府發布的通報內容看,放生貓一事屬實,且事發地是重要水源涵養區。當地稱,將聯合相關部門持續開展環境監測、現場消殺和事件調查,涉及違法的將依法處理,同時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除了安排工作人員定期巡查,以及持續開展環境監測,還需深入調查,依法依規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以形成震懾效應。
此次放生事件也給水源地保護提出了嚴峻課題。放生對水源地的傷害也不容忽視。此前就有報道稱,迎咀水庫水源保護區曾“驚現大量病死貓,系有人放生”“工作人員檢查發現,許多貓都攜帶貓瘟病毒。如果下雨,不少攜帶病毒的貓尸體會被沖到水庫,造成污染。”由此更需追問,如何防止此類行為發生?
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條明確規定:“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防治水資源污染、水源地污染,必須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水源地面對的風險,除了各種放生活動的“非典型”傷害,還可能包括隨著郊野活動普及,水源地周邊旅游、露營帶來的生活垃圾和人類活動干擾。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水文條件改變,也會影響水源自凈能力;城市擴張使部分水源地周邊出現非規劃建設,增加污染可能。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有針對地解決。
水源地保護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共同參與,不能僅停留在事后補救,而需建立預見性的防控機制。比如,完善水源地保護法規,明確禁止不當放生等行為;加強水源地周邊監控和巡查,提前發現潛在威脅;加大宣傳教育,讓更多人理解“善心”可能造成的生態危害。
迎咀水庫因放生而激起的波浪終將平靜,但留給我們的思考仍在“波動”。如何提高生態素養,確保善意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如何在前行的腳步中,守護好生命之源?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一起回答,并給出有行動力的解決方案。(余心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