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莓粉、奇亞籽、羽衣甘藍粉、姜黃……據《法治日報》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一批被冠以“超級食物”名號的產品走紅,不少商家宣稱“超級食物”對身體健康有“神奇功效”,社交平臺上相關宣傳視頻點擊量動輒數萬。也有消費者認為,沒那么神,更像是“智商稅”。
“超級食物”是國外對某些營養成分較高的果蔬的一種叫法,被一些商家直譯過來并吹噓特殊功效,目的在于制造與眾不同的“人設”,進而抬高價格,這種慣用手段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火爆一次。客觀看,不同的果蔬確實營養成分及含量各不相同,但并不意味著某些果蔬真就“高人一等”,豐富的膳食結構完全能夠滿足日常所需的營養。近年來,市場上出現過不少被“打扮”的商品,如兒童醬油等,大多與常規產品并無本質區別。激烈的商業競爭下,難免有各種野路子宣傳策略,消費者在擦亮眼睛的同時,也需了解一些基本的食品科學常識,審慎判斷所謂“功效”。(李法明/圖 嘉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