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一俊遮百丑”,多思“一丑掩百俊”,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必能形成更強的示范效應
剛剛過去的世界城市日,活動精彩紛呈。全球活動主場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頒發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中國主會場重慶,舉辦“新韻重慶”無人機燈光秀展演等活動,展示新時代城市發展的生動實踐;“世界城市日”的起源地上海,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舉辦城市可持續發展全球大會。
一場場聯結中國與世界的對話,探討如何建設“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共同詮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永恒主題。在碰撞交融中,有這樣3個視角能幫助人們更好讀懂中國城市發展。
看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奠定了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的底色。
走進上海徐匯濱江,外籍專家克秀莎看到這一秀美地段不做商業、不蓋豪宅,而是作為市民游客的公共活動空間,連連感慨“非常了不起”。從聽取群眾建議在市中心建設雙子山,到外賣小哥入住“騎手樓”,再到解決“拎馬桶”民生難點,上海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人民城市理念熠熠生輝。
放眼全國,北京公布地下空間規劃,廣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越建越多,安徽桐城形成“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城市規劃立足人民實際需求,城市建設保障人民宜居宜業,城市治理堅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讓不同城市擁有同樣的溫暖。只有不斷筑牢美好生活的根基,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斷提升。
看實踐,內涵式發展打開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
今天,去重慶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可看到數據如何支撐城市多跨協同管理;到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可感受城市更新何以留住文脈、改善民生;逛江蘇南京湯山礦坑公園,可體會生態修復怎樣讓礦坑“長出”休閑寶地……摒棄“一俊遮百丑”,多思“一丑掩百俊”,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必能形成更強的示范效應。聯合國副秘書長羅斯巴赫表示,“中國經驗值得借鑒”。
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我國城市發展階段的變化,必然要求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聚焦“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方向,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特色發展、治理投入、統籌協調,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看影響,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彰顯中國擔當。
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例。在2014年首屆世界城市日論壇上,這一方案由上海率先提出,并在全國推廣。之后,法國巴黎提出“15分鐘之城”計劃。意大利米蘭近期被媒體稱為最接近“15分鐘之城”目標的城市之一。這表明,中國方案在國際上引發同頻共振。
城市可持續發展,在交流互鑒中引發共鳴。上海獎成為聯合國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對外頒發的高級別獎項,上海手冊在聯合國人居署出版物中下載量居前列,上海指數在不同國家城市場景試點應用……中國打造的國際公共產品,為應對城市化挑戰提供了新思路,充分展現了大國的責任與貢獻。
從《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古老智慧,到《雅典憲章》對城市功能的現代界定,人類對理想城市的追尋跨越千年。今天的中國,堅持共建共治共享,讓城市成為人民幸福的載體,讓發展溫暖每個平凡的日子。這是跨越時空的歷史回響,也是獻給世界城市文明的珍貴禮物。 (吳 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