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郁,金風拂過杭錦大地,落葉翩躚,飄向錫尼鎮烏蘭敖包村的黃芪種植地里。田間地頭,機械轟鳴作響,收割機穿梭往來,將枯黃的葉片與飽滿的黃芪一同采收,葉片隨后被翻壓入土,化作來年滋養土壤的天然肥料,為土地積蓄新的生機。
烏蘭敖包村黨支部書記楊喜榮蹲在田埂上,雙手緊握一株剛挖出的黃芪根莖,展示豐收的成果:“你看這黃芪,須根少、肉質厚,色澤鮮亮,品質比去年更優。”帶著泥土清香的黃芪根莖粗壯飽滿,盡顯豐收底氣。
“我們村從2024年開始發展黃芪種植,今年是第二個豐收年,種植面積達356畝。”楊喜榮邊走邊算著增收賬,“今年黃芪收購價每公斤7至8元,畝產能達到600至650公斤。我們計劃每畝地再以分紅的形式多給村民50元,除去開支,今年村集體純收入在3萬元左右。”
黃芪產業不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收益,更吸納了大量村民就近務工,讓村民們成了家門口的“上班族”。“以前外出打工,照顧不上家里,現在在自家門口務工,一天就能掙200多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郭文有笑著說。
為解決銷售問題,烏蘭敖包村與市內藥材企業積極對接,并達成穩定合作協議,構建起了“田間到企業”的產銷通道。談及未來發展,楊喜榮滿眼笑意:“黃芪需隔年種植,我們已與內蒙古師范大學達成合作,引進凹凸棒石土壤改良技術,明年在這片地上改種芍藥,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為方便企業收購加工,烏蘭敖包村在杭錦旗工業園區建設的中藥材加工廠即將完工,預計明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的烏蘭敖包村,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田間地頭,豐收的忙碌身影穿梭其間;村民臉上,幸福的笑容真摯燦爛。這一切的改變,都離不開一株株黃芪——它不僅串聯起“種植—采收—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為村子注入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更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終繪就出一幅產業興旺、百姓增收的鄉村振興生動圖景。(吳思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