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2日央視新聞報道,近日,有細心網友發現,在鐵路12306官方購票頁面的部分車次信息旁,出現了帶有“寵”字的綠色方框標識。12306客服人員稱,“寵”字代表這列車可辦理寵物托運服務,目前已有50趟列車標記了“寵”字。
鐵路部門從今年4月起推出寵物托運服務,最初只有京滬線上5座車站10趟列車可辦理。短短半年多,已增加到多條線路的50趟列車。如今,購票頁面上的“寵”字標識不是賣萌,而是實打實的服務升級,是把原本可能閑置的行李車廂空間、既有車次的服務能力,跟養寵人的需求成功對接。
客觀而言,這項服務目前覆蓋線路有限,托運一只寵物的花費并不少,而且想單獨托運,得提前幾天打電話預約,還得帶《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但“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此舉見證了鐵路部門在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邊界上的不斷探索與嘗試。
如何打造寵物友好環境?近年來,不止鐵路部門在琢磨和探索這件事。在上海,舊廠房被改造成寵物能跑跳的運動街區,成了養寵人的好去處;在深圳,社區里增設了寵物服務站,居民遛彎時就能給愛寵做檢查;更有酒店預訂平臺里為房間標識“寵物友好”,網約車平臺推出“寵物專車”……與 12306的“寵”字邏輯類似,用心挖掘存量空間和流程中的潛力,便能把養寵人的需求穩穩接住。
進而言之,這個“寵”字還是社會服務緊跟觀念轉變而及時作出調整的努力。無論是寵物托運日益便捷,實現“人寵同出發、同到達”,還是輕松攜寵出行、住店成為現實,這些都體現出相關服務方對服務對象情感需求的尊重,以及對自身將服務做細做精的更高要求。
養寵人愿意為托運花錢,是因為不用再擔心寵物遭罪;游客愿意去寵物友好的民宿,是因為情感需求被更好地滿足。“小需求”里藏著大市場,更藏著盤活存量資源、進一步提振消費的密碼。把消費者的小麻煩當成大事情,這樣“小而美”的服務創新多多益善。 (丁慎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