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是在低空空域范圍內,以低空飛行為牽引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總和,包括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飛行服務及相關配套服務,具有高成長性、長鏈條化、產業多元化、產業融合化、輻射帶動性強等特征。2021年2月,低空經濟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打造低空經濟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增長引擎。各地也積極發布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規劃,低空經濟的發展受到廣泛關注。
抓住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做好頂層設計。內蒙古地域遼闊、空域資源豐富,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樣的自然形態,擁有農畜產品、能源、大數據等產業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特色產業為內蒙古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應用場景,也為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提供了驗證環境、要素資源,內蒙古發展低空經濟潛力巨大。
近年來,內蒙古緊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了低空經濟發展政策,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低空物流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內蒙古自治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實施方案》《內蒙古自治區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等。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內蒙古低空經濟發展白皮書》《2024內蒙古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為自治區低空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系統性指導和戰略規劃。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結合地區實際和特色優勢,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科技“突圍”工程低空經濟專項實施方案》,以科技“突圍”為核心,搶占低空經濟發展機遇。總體而言,從空間布局、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產業生態到監管體系,均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為內蒙古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撐和政策保障。
探索多元化應用場景。要探索培育更多應用場景,并推動其盡早落地。在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方面,加大力度培育“低空+”生態監測與預警、生態保護與修復、污染防控與執法等應用場景,解決林草災害早期預警、生物多樣性保護、隱蔽污染源排查、生態執法能力升級、生態本底數據庫構建、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等方面的諸多難題。在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方面,開發“低空+邊境立體防控”“低空+應急響應”等場景應用,破解安全防控的“卡脖子”難題,顯著提升邊境防控、應急響應、生態安全及社會治理能力。在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方面,通過無人機、低空飛行器等載體,重構能源開發、資源勘探、設施運維的作業模式,在電力系統無人化巡檢,風電、光伏巡檢等方面發揮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方面,發展“低空+精準種植”“低空+智慧養殖”“低空+全鏈條品控與溯源”等,通過低空經濟的先進技術手段,顯著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保障產品安全。在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方面,繼續深化區域聯動,拓展開放應用場景,發揮低空經濟在構建跨境物流新通道、搭建國際產業合作平臺、開展文旅融合、應急協作、綠色能源等跨境合作項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低空領域人才,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要完善起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通用機場、起降點和交換電站等地面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具有通信調度、導航定位、氣象監測、實時監控等功能的低空智能信息網絡建設。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出研發、管理、服務等方面的諸多新崗位,需要大量與新崗位相適應的人才。要加快推進低空經濟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校企合作,鼓勵低空經濟企業與高校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專業培訓方面加強協同,促進院校資源與市場需求互補,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在發展平臺、科研經費、服務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產業新賽道。低空經濟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質生產力。低空經濟領域的科技創新并非僅靠單一技術突破就能實現,而是需要系統性的綜合支撐。要以政府規劃為導向,在低空飛行器及零部件制造、基礎設施建設、“低空+”應用場景開發與產業化服務、低空安全保障等方面,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材料、電池技術、通信技術與智能算法、AI技術等方面大力創新。要鼓勵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組建創新聯合體等,為低空經濟技術創新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強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整合優勢資源;另一方面,推動區內高校與區外高校合作,攻關關鍵技術。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融合,要因地制宜將低空飛行運輸技術融合應用于一二三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培育新業態,全力推動構建低空經濟產業體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可以預見,通過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應用場景的多元化拓展、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人才培養和匯聚,內蒙古低空經濟必將乘勢而飛、大有可為。(作者:陳曉燕,系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