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化德,寒意如約而至。在這個季節(jié)更迭的關鍵時刻,有一件事始終牽動著化德縣百姓的心:暖氣熱不熱?屋里暖不暖?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問候,而是千家萬戶對生活的期待,是對縣委、縣政府責任的叩問,更是城市溫度最真實的刻度。
記者走進化德縣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點——移民二期小區(qū),探訪居民李春蓮的家。推開門的一瞬間,一股溫潤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春天提前降臨。室內的恒溫儀穩(wěn)穩(wěn)停在23℃,窗邊綠植舒展枝葉,生機盎然,與樓道里的涼意,形成鮮明對比。
“以前一到冬天,在家里得穿毛衣、蓋厚被子。”李春蓮笑著說,“今年不一樣了!我每天早晚都要摸摸暖氣片,現(xiàn)在只穿單衣都覺得有點熱。”
一句話,道盡了群眾從“怕冷”到“安心”的轉變,也映射出地方治理能力的躍升。這不僅是李春蓮一家的變化,更是整個化德縣的縮影。
今年,為了讓每家每戶都能度過“有溫度”的冬天,化德縣委、縣政府將供暖工程提升到政治高度、民生維度,科學統(tǒng)籌、系統(tǒng)部署,在前期多次對接溝通的基礎上,熱源價格協(xié)商、配套供熱管網及升壓站建設等兼顧溫暖與責任的民生工程相繼提上日程,并加速推動。
早在夏秋交替之際,一場名為“冬病夏治”的專項行動就在全縣鋪開。化德縣住建局積極主動對接4家供熱企業(yè),組織專業(yè)人員對上個采暖期運行中暴露出的設備老化、損壞及排查發(fā)現(xiàn)的其他問題,開展維修維護工作,對供熱管網、鍋爐、水泵、閥門等關鍵設備進行全面排查。截至10月底,已投資2000萬元,完成了各供暖站鍋爐本體、火檢系統(tǒng)、給粉系統(tǒng)、除塵及環(huán)保設施、換熱站輔助設備的維修改造,檢查供暖管網21.4公里,新建換熱站5座,檢查井及閥門180個,已完成煤粉、煤炭合同訂購2.3萬噸,“熱源+管網”同步推進,為優(yōu)質、安全供暖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個日夜奮戰(zhàn)的身影,是無數(shù)技術人員的汗水與智慧,更是黨和政府為民服務的決心與擔當。
不僅如此,為保障居民正常采暖,化德縣城鎮(zhèn)供熱運行系統(tǒng)監(jiān)管平臺和各供熱公司開設了24小時服務熱線,及時接聽用戶的電話咨詢,同時搶修人員和維修人員24小時待命,保證在供暖期內能夠及時解決各類問題。
“阿姨,您家里暖氣有沒有漏水?”“大爺,您有沒有需要反映的問題?”在全縣各小區(qū)院落,由化德縣住建局公用事業(yè)服務中心、各社區(qū)、各供暖公司聯(lián)合組成的供暖服務小隊穿梭其中,對小區(qū)供暖進行全覆蓋排查,詳細記錄并收集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居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及時向住建等部門反饋,督促迅速解決。同時,工作人員24小時受理供熱問題,全面實行“接訴即辦”。
“冬季供熱開始后,我們組建隊伍處理各種供熱管道及設備突發(fā)情況,定時對供熱管道和升壓站進行巡檢,確保供熱管道運行正常。”化德縣住建局公用事業(yè)服務中心主任王繼先表示,“特別是加強對易發(fā)生故障設施的隱患排查,認真開展‘訪民問暖’工作,不僅做到讓暖氣‘通’起來,更要讓它‘穩(wěn)’下來、‘暖’起來。”
如今,隨著正式供暖季的到來,化德縣的街頭巷尾不再流傳“冷得睡不著覺”的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圈里的點贊:“再也不用裹著棉被睡覺啦!”“終于不用再靠電暖器撐過寒冬了!”……這一個個溫暖的“小確幸”,匯聚成一座城市的溫情底色。
一點一滴的民生情懷,藏在每一次細致入微的服務里,融進每一個深夜燈火通明的維修現(xiàn)場,體現(xiàn)在每一位供熱工作人員默默堅守的身影中。
據化德縣遠通熱力公司負責人李振林介紹,為確保全縣供熱正常運行,公司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自上個采暖期結束后開始對供熱鍋爐、管網等設施進行全面檢修維護,多方籌措資金,已儲煤近10000噸,并組建4個維修小組,及時處理突發(fā)應急事件,目前鍋爐輸熱穩(wěn)定,預計室內溫度比去年同期提高2-3℃。
集中供暖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百姓內心的冷暖感受。而今,化德縣不僅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更朝著“好不好”的目標邁進。下一步,化德縣將繼續(xù)聚焦老舊管網改造、供熱設施優(yōu)化升級等方面,讓寒冬的溫熱暖流更好地流入群眾心田,為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孫國俊 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