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及“三有”保護動物豆雁在濕地中翩躚起舞。(圖片由市林草資源保護站提供)
秋日的包頭濕地,水波瀲滟,萬羽翔集。成群候鳥如約而至,在金色的蘆葦叢中翩躚起舞,構成一幅壯美的生態畫卷。這場年度“飛行盛宴”的背后,一場為守護空中旅者而開展的科學行動正悄然進行。
近日,包頭市林業和草原資源保護站圓滿完成了2025年秋季遷徙水鳥同步調查,以嚴謹監測揭開了候鳥遷徙的生態密碼。
調查人員深入土右旗小板申氣村、發彥申村等關鍵監測點,通過望遠鏡、照相機等設備,對候鳥遷徙路徑與棲息地展開全方位調查。數據顯示,今秋共記錄水鳥9164只,涵蓋6目8科21種。其中,大天鵝、小天鵝、鴻雁、白額雁、白琵鷺和灰鶴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集體亮相,尤為引人注目。
“這些珍稀物種的到訪,印證了包頭濕地在候鳥遷徙路線上不可替代的生態地位。”保護站負責人說。
本次調查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來自發彥申村濕地。監測人員通過望遠鏡捕捉到3只佩戴環志的大天鵝,頸環編號“019”“095”“391”清晰可見。經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緊急溯源,證實它們均來自河南三門峽,于2022年至2024年間被環志放飛。這場跨越黃河中游與內蒙古草原的“重逢”,精準揭示了大天鵝族群的北遷路線,為研究其遷徙時序與種群動態提供了關鍵實證。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驛站,包頭濕地每年春秋季承載數萬只候鳥遷飛經停。近年來,我市通過頒布《濕地保護條例》、制定保護規劃、建立濕地保護機構等舉措,構建起覆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立體保護網絡。目前,全市濕地保護率達36.7%,通過保育區圍封撫育1172公頃、生態補水等措施,擴大濕地面積900余公頃,顯著提升了包頭市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目前,工作人員正對調查數據展開深度分析,未來將圍繞物種多樣性、生態類群等課題深化研究。此次調查不僅完善了遷徙水鳥數據庫,更為全國水鳥保護策略制定提供了堅實支撐。( 劉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