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額濟納旗胡楊林生態水文內蒙古自治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揭牌。

據了解,該研究站于2024年獲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負責建站,依托內蒙古額濟納胡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工作。其研究區域地處我國第二大胡楊林集中分布區,同時也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下游。目前,研究站已建成各類試驗觀測場10余處,設置固定調查點123個,有13位專家長期在此開展定位觀測,研究胡楊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與演變,累計培養研究生90余人。
該研究站將阿拉善作為重要科研基地,圍繞額濟納綠洲生態系統保護、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等關鍵問題,建立額濟納綠洲生態水文監測網絡,為黑河下游水資源調度與綠洲維系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構建內陸河下游荒漠綠洲過渡帶“六帶一體”風沙防護技術體系與荒漠植被生態恢復技術體系,在局部沙化區域實現“沙退綠進”。該研究站提出的“生態—生產—生活”協同發展模式,為阿拉善盟探索生態友好型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阿拉善盟科技局副局長王艷表示,將立足阿拉善實際,以獲取長期野外定位觀測數據、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和資源共享為目標,支持科研院所在阿拉善盟合作建設多領域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動更多“實驗室里的技術”變成“沙地上的實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王萍 侍新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