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禽’字的甲骨文寫法,就像一只被捕捉的鳥,下面的‘厶’代表捕捉工具,所以它的本義是捕捉鳥獸的總稱。”10月28日,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中心學校語文教師劉文秀的課堂上,她正以《楊氏之子》為載體,先引導學生用國家通用語言通讀課文,糾正發音細節,再通過展示“禽”字的演變圖譜,從甲骨文的象形模樣,金文、小篆的字形變化,到楷書的規范寫法,一步步引導學生探尋文字背后的歷史脈絡,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
在平地泉鎮中心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從未局限于單純的“正音識字”,而是貫穿了教育教學全過程。劉文秀采用“國通語朗讀+文化解讀”的雙軌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她引導學生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閱讀資料,了解“氏”“惠”等關鍵字的演變歷程和古今詞義差異,課中組織學生分組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課文朗誦比賽,再結合語境講解生字含義與文化背景,既讓學生提升了國家通用語言表達能力,又讓他們在規范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古人的語言智慧,實現了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雙向賦能。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我們溝通的紐帶,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不只是教學生標準的發音,更要讓他們通過規范的語言,讀懂文字里的文化,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劉文秀說。
走進平地泉中心學校的書法教室,墨香與清脆的國家通用語言誦讀聲交織。每天的軟筆書法課上,老師們帶領學生朗讀《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內容,確保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從“永字八法”入手,手把手指導握筆姿勢與運筆力度。學生們一邊臨摹字體,一邊輕聲背誦經典,在筆墨與語言的雙重熏陶中,既練就了規范書寫本領,又鞏固了國家通用語言表達。
“以前我寫字歪歪扭扭,讀古詩也磕磕絆絆的,練習書法的時候老師會教我們先讀通順再跟著筆畫順序寫,慢慢地表達、寫字都‘進步’多了。”平地泉中心學校學生張帆說。
除了課堂教學與書法練習,豐富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特色活動也是平地泉鎮中心學校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閱覽室里《安徒生童話》《中華上下五千年》等近2萬冊圖書成為學生課后閱讀的“文化寶庫”,學校定期開展的“經典誦讀大賽”等活動,更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舞臺:用標準的國家通用語言講述文字背后的歷史故事,身著傳統服飾,以國家通用語言演繹經典篇章,在活動中積累文字知識、深化文化認知,真正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與傳統文化傳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扎實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為該校贏得了亮眼的成績。在不久前落幕的內蒙古自治區漢字聽寫大賽中,平地泉鎮中心學校的參賽隊員憑借流利的國家通用語言表達、扎實的漢字基礎與豐富的文化積累,從全區眾多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斬獲第二名的優異成績。這份榮譽不僅是對學校國通語教學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成為激勵全校師生持續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深入傳承傳統文化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該校始終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為核心,構建起了“課堂教學打基礎、書法練習塑素養、特色活動促提升”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傳統文化傳承融合體系。學校用多元方式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連接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讓規范的語言表達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光彩,為察右前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也為培養兼具語言素養、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少年搭建起了堅實橋梁。(草原云·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海軍 通訊員 宋東升 蓋文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