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學會2025年年會在包頭市舉行。
本次年會由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協會主辦,包頭師范學院環境生態學院承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包頭市林業和草原局支持,年會以“科技賦能草原新質生產力,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為主題,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三北”工程重大決策部署,交流展示我區乃至全國草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促進草原草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助力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年會為期3天,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內蒙古草原保護管理與可持續利用、苜蓿的育種與推廣應用、生物多樣性對土壤碳及養分循環的影響機制等內容作報告,分享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草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為何選擇包頭作為此次年會的舉辦地?內蒙古草原學會理事長韓國棟表示,包頭作為半干旱地區的典型荒漠草原城市,近年來在草地保護、草地碳匯等領域成效顯著。同時,包頭光伏產業基礎扎實,而光伏風電與草原保護的結合是一個新的途徑,也是國際上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此次選擇在包頭召開年會,也是希望讓區內外專家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地方林草部門、各旗縣區需求精準對接,真正實現科研、教學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包頭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健全完善草原保護制度機制,科學劃定基本草原,爭取實施退化草原保護修復工程,突出重點抓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持續性不斷增強。特別是在探索實現草原生態系統價值方面,依托達茂草原,開展荒漠草原“草光互補”試點、“草票”制度試點,發行首張具有生態價值“草票”,并被自然資源部評為2024年自然資源“高燃瞬間”事件。(崔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