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2025年前三季度全區金融運行情況及金融支持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韓向國作主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金融研究處處長高國鵬,貨幣政策處副處長趙婧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2025年前三季度全區金融運行情況及金融支持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發布詞
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韓向國
媒體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又與大家見面了,在此,衷心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自治區金融改革發展及人民銀行、外匯局工作的關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全區金融運行情況以及金融支持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舉措和成效。
今年以來,全區金融系統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人民銀行總行工作要求,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為統領,推動多項金融舉措落地顯效,促進自治區經濟回升向好。總體來看,全區金融運行平穩,信貸資源配置持續優化,涉外金融服務效能不斷增強,為自治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金融總量合理增長,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9月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2677.8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年初增加1441.8億元,同比增長5.5%;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1370.8億元,比年初增加2329.9億元,同比增長7.3%。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低位下行,9月,全區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6%,同比下降0.92個百分點。其中,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和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2.94%和3.13%,同比分別下降0.48和0.45個百分點,均處于歷史低位,企業和居民融資負擔進一步減輕。
二、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及時推出支持提振消費、穩定外貿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新型工業化、林業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金融政策措施,積極構建金融“五篇大文章”“1個總體方案+5個專項領域實施方案+N個政策措施”的政策框架體系,推動金融資源精準流向自治區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8月末,全區金融“五篇大文章”貸款余額15035億元,同比增長9.6%,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46%。
一是加大科技、綠色領域信貸投放。設立支農支小再貸款30億元專用額度,專項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信貸投放。1-9月,全區人民銀行累計發放支農支小再貸款186.3億元,辦理再貼現101億元。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作用,加大對科技和綠色領域的信貸投入。至9月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余額128.6億元,較年初增加105.6億元;截至目前,全區金融機構累計使用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630.3億元,發放碳減排貸款1050.4億元,支持企業301家,帶動碳減排量3854.1萬噸。指導金融機構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有針對性地開發林權抵押貸款、“碳標簽”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和服務。目前,自治區已成功落地全國首筆肉類“碳標簽”掛鉤貸款,金額1.5億元。與此同時,加大綠色轉型金融政策落實力度,生物多樣性、農業轉型貸款陸續落地我區。
二是強化普惠、養老等領域金融支持。積極做好普惠民生金融服務,針對7月下旬強降雨汛情,及時出臺12條金融措施,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優化金融服務,有力保障民生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汛情發生以來,累計為自治區涉農涉牧主體發放貸款超7500萬元。圍繞老年人群體和銀發經濟,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適老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多元化、多層次金融支持,8月末,全區養老產業貸款余額12.5億元,同比增長54.9%。用好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工具,支持擴大服務消費供給,今年以來,全區金融機構已發放服務消費與養老貸款24.9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8月末,全區數字經濟產業貸款余額456.6億元,同比增長30%。
三、優化外匯管理服務,提升涉外經濟發展水平
今年以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內蒙古自治區分局不斷深化外匯領域改革,持續提升外匯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越誠信越便利”的外匯服務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區外匯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前三季度,全區涉外收支總額318.37億美元。
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政策擴面提質,1-9月,共為119家優質企業辦理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業務11871筆、金額合計2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16%、57.68%。近六成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實現便利化支付,有效降低企業的“腳底成本”。積極支持“邊民互市+落地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制定業務操作指引,便利新型互市貿易預付貨款結算,促進邊民增收、穩邊固邊。引導企業用足用好外匯試點政策,自治區獲批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以來,伊利、包鋼集團兩家試點企業通過資金池劃轉資金合計超29億元,企業集團全球資金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深化跨境金融服務平臺運用,截至9月末,該平臺服務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780家企業獲得融資18.69億元、支持便利付匯487.51億元、新增融資授信13.07億元,衍生品業務簽約28.2億元,在構建外匯信用體系、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普惠金融創新、促進貿易投融資便利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企業匯率風險管理工作質效持續提升,我區企業匯率風險中性意識進一步增強。
以上是前三季度金融支持自治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情況,當前,“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十五五”發展即將開啟,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內蒙古自治區分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始終堅守“金融為民”初心,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持續為自治區辦好“兩件大事”、完成“五大任務”注入金融動能,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貢獻金融力量。謝謝。
2025年前三季度全區金融運行情況及金融支持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請問在金融支持自治區鄉村振興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方面,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貨幣政策處副處長趙婧:感謝您的提問。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始終把支持鄉村振興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作為金融支持重點方向,組織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加大信貸資源投入,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我行重點圍繞“政策指導、銀企對接、創新產品、優化服務”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強化政策指導,引導金融資源向鄉村振興領域傾斜。制定《關于加強金融服務農村牧區改革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從“保障糧食安全”“賦能鄉村產業”“支持鄉村建設”“助推農村改革”“加強組織推動”五個方面提出金融支持舉措,推動金融機構持續加大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資金投入。同時,通過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強產業、財政、金融政策協同。9月末,全區涉農貸款余額9519.4億元。
二是深化銀企對接,推進金融支持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奶業、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玉米、飼草等自治區農牧業特色產業為發力點,扎實推進重點產業鏈“1+N”金融服務模式,助力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穩產保供。引導金融機構為每條產業鏈確定兩家“主辦行”、多家“輔辦行”,有效保障核心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資需求。9月末,全區重要農畜產品生產貸款余額2735.4億元,較年初增加984.9億元,其中全區七條農牧業重點產業鏈貸款余額1745.9億元。
三是創新金融產品,盤活農村牧區資產資源。鼓勵金融機構將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具、農業訂單、倉單、保單、應收賬款等納入抵質押物范圍,依托現有產品和系統探索開展“農畜貸”業務。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活體牲畜抵質押貸款業務,切實滿足農牧民、農村牧區小微企業、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解決農牧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9月末,全區“農畜貸”余額89.5億元;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活體牲畜質押貸款余額合計177億元。
四是優化金融服務,支持數字鄉村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牧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加強助農金融服務點布局,推出流動銀行車服務,提升偏遠地區支付服務可得性。截至9月末,全區布設助農金融服務點約1.6萬個。深入推進農村牧區信用體系建設,指導涉農金融機構完善涉農信用信息系統,做好數據采集和運用。截至9月末,全區累計評定信用戶近154萬戶,信用村5000余個,信用鄉鎮290余個;涉農金融機構累計為已建立信用檔案的87.3萬農牧戶、12萬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貸款余額合計1943.1億元。
下一步,我行將學習運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指導全區金融機構圍繞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金融資源投入,充分發揮金融專業優勢,支持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打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內蒙古樣板”。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期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領域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是什么?
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韓向國:感謝您的提問。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具有牽頭抓總、示范引領的關鍵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堅持以提升科技“突圍”工程和“科技興蒙”行動效能為導向,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作為核心任務扎實推進,以務實行動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發揮長效。
一是全面落實科技金融政策,推動科技貸款穩步增長。指導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統籌運用“股、貸、債、保、擔”等多種舉措,加強科技專營或特色分支機構建設、單列信貸規模、建立綠色審批通道、開展差異化激勵考核。根據科技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努力實現科技貸款增量擴面。8月末,全區科技貸款余額7716.4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同比增長8.8%、“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3.6%;全區獲貸科技型企業7200家,較年初增加589家,同比增長16%。
二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力投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目前,人民銀行總行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總額度增至8000億元,年利率降至1.5%。我行指導金融機構把握政策機遇,用好用足低成本政策資金,加大力度投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支持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9月末,全區17家金融機構簽訂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合同金額291.5億元,貸款余額128.6億元,較年初增加105.6億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2.69%,低于全區新發放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179個。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領域債券融資支持,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全面梳理自治區具有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名單,細化完善發債企業庫,聯合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為科技型企業進行政策解讀和培訓指導。實施“一企一策”精準服務,量身定制發債計劃,推動主承銷商倒排工期、加快進度,全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獲取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前三季度,全區累計發行科技創新債券115億元,平均期限3.3年,加權平均利率1.8%,有力支持了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生產發展。
下一步,我行將聚焦“科技興蒙”行動、科技“突圍”工程和科技金融大文章,堅持靠前發力、統籌謀劃、綜合施策,不斷積聚金融力量,為進一步提升自治區科技創新能力注入更強動能。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據了解,近期,人民銀行內蒙古分行牽頭印發農業、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標準試用方案。請問,人民銀行在推動轉型金融標準試用工作落地過程中有何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金融研究處處長高國鵬:感謝您的提問。轉型金融是人民銀行總行自去年以來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旨在支持符合轉型標準的經濟活動與企業獲得資金用于低碳化發展。發展轉型金融對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鋼鐵、農業、化工和電解鋁等傳統高碳支柱產業面臨較大的減排壓力和綠色轉型的迫切需求。為此,我行積極向總行爭取,在自治區試用煤電、鋼鐵和農業三項轉型金融標準。按照總行工作部署,我行加強與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協同聯動,合力推進轉型金融標準試用工作。
一是制定印發試用方案,強化政策引領。會同自治區工信廳、財政廳、農牧廳等6部門聯合制定印發農業、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標準試用方案,同步制定企業轉型規劃編制大綱,為金融機構和企業融資對接提供明確指引。
二是加強標準宣傳推廣,提升能力建設。邀請綠色評估認證專業機構對轉型金融標準進行深入解讀,并分享典型實踐案例,幫助金融機構增強對轉型金融標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三是推動建立轉型金融項目庫,深化銀企融資對接。我行與盟市分行上下聯動,聯合行業主管部門,依據轉型金融標準,及時梳理轄內高碳行業低碳化轉型項目,推動建立轉型金融(企業)項目庫,推進金融機構與轉型項目有效對接。去年年底,全區首批煤電行業轉型金融貸款落地錫林郭勒盟,今年9月,全區首批農業轉型金融貸款在錫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成功投放。近日,全區首筆鋼鐵行業轉型金融貸款在包頭市落地。截至目前,煤電、鋼鐵及農業轉型金融入庫項目32個,全區落地轉型金融貸款4.49億元、惠及企業6家。
下一步,我行將持續深入推進轉型金融標準試用工作,積極引導全區金融機構加強轉型金融探索實踐,創新轉型金融產品與服務,為高碳行業轉型發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助力自治區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
信息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內蒙古自治區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