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解決“急難愁盼”,既是執政之要,更是民心所向。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從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用實打實的行動回應群眾期盼,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民生連著民心,關乎百姓最基本的生計,群眾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皆系于此。“十四五”期間,從民生訴求“碼”上辦的便捷服務,到重點群體就業“一人一策”的幫扶機制;從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的落地見效,到城市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逐步建成,更有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6億人次、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2%的民生成績單……這些民生實事看似微小日常,實則直接牽動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就藏在這些民生小事中。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黨員干部為民造福,本質上就是要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履職清單”,在解決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煩心事中贏得信任和支持。一方面,要勤于走出辦公室、跳出文件堆,深入田間地頭、社區院落、企業車間,以“板凳會”“入戶訪”等接地氣方式聽民聲、察民情,通過面對面、心貼心的溝通,真正摸清群眾“急難愁盼”的底數。另一方面,要織密民情收集網,通過設立“民情信箱”、開通民情熱線、開設微信公眾號民情專欄、搭建智慧治理平臺等,確保群眾訴求及時掌握、快速回應,堅決杜絕以“走程序”為名搪塞、拖延。
民之所向,政之所往。當前,不論是老舊小區改造、停車難、物業糾紛等“城市病”,還是農村環境整治、產業發展、鄉風文明等“鄉村愁”,都需要黨員干部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啃硬骨頭”中展現擔當作為。要樹立“群眾盼什么、我們就干什么”的工作導向,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注重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識別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公共服務,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集中于關鍵處,徹底告別虛功和形式主義。要大力推廣“民生微實事”項目,通過“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機制,讓群眾在“問題解決不過夜”的實效中,真切感受到“事有人管、難有人幫”的溫暖。要注重復盤反思、提煉總結,持續健全民生訴求全鏈條工作機制,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良性循環,確保“急難愁盼”事項一件也不落下、件件辦到百姓心坎上。
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廣大黨員干部唯有發揚釘釘子精神,以“不解決問題不撒手,不見成效不收兵”的韌勁,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方能創造出經得起人民、國家和歷史檢驗的實績。(劉航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