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擔當實干的工作作風,不尚虛談、多務實功。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善于發現問題,更要敢于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在現實工作中,仍有少數干部在回應群眾訴求時,陷入解釋的泥潭,以程序合規、資源有限等托詞來“筑起”推責避難的屏障。這種重解釋輕解決的做法,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唯有將“解釋”轉化為“解決”,以實際行動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我們的工作態度和“溫度”,真正成為人民的公仆和群眾的貼心人。
“解決”是宗旨意識的試金石。千頭萬緒的事情,歸根結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情。面對群眾的訴求,是漠然置之還是感同身受,這不僅僅是作風問題,更是對宗旨意識的深刻檢驗。我們要時刻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將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來辦,始終“將屁股牢牢坐在老百姓的一端”,從民怨聲中聽出期盼,從牢騷話里發現需求,用“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來精準找到癥結,用釘釘子的精神破解難題,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尺,以務實擔當踐行宗旨使命。
“解決”需要聞令而動的執行力。問題乃矛盾積聚的顯現,解決得越早就越主動,拖延得越久就越被動。面對千變萬化的形勢與盤根錯節的矛盾,“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若不能“馬上就辦”,小隙便成巨壑,微瀾也起風暴。加強作風建設就要直指“懶散拖”,破除行動遲緩、效率低下的弊病。唯有第一時間回應、研究、處置,將問題化解于萌芽、矛盾消弭于無形,才能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治理困境,而這也正是整治形式主義、提升工作效能的題中之義。
“解決”貴在久久為功的機制創新。真正的解決不是頭痛醫頭,而是要通過一個問題的解決來撬動一類問題得到治理。這就要求我們對群眾反映的共性問題進行系統梳理,運用大數據分析、跨部門協同等現代治理手段立即行動和改進,將短期整改與長期規劃相結合,常態化、機制化地解決問題。同時,完善考核問責機制,將問題解決成效納入干部考核體系,嚴肅追責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的行為,確保每一項整改措施都能落地生根,真正讓群眾感受到變化、看得到實效。
大道至簡,實干為本。“解釋”僅僅是通往“解決”的橋梁,而行動才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每個干部只有把問題清單轉化為履職清單,將群眾呼聲轉化為行動哨聲,才能真正構建起民有所呼、我必有應的治理新格局。(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