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來,網上總有一些老套劇情被持續翻炒:老一輩頻繁刷到“婆媳矛盾”“倫理大戰”,年輕人則深陷“職場PUA”“原生家庭敘事”,各類雞零狗碎的婚戀話題更是鋪天蓋地……有網友感慨,“手機很會挑撥離間”,如同一個精準的情緒捕手,總能將最扎心的內容推到我們眼前。
日常生活中,發發牢騷乃人之常情。而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天然對八卦感興趣,帶有強烈情緒的話題往往具有病毒般的傳播力。尤其邁入短視頻時代,大眾傳播由“一卷在手”全面切換為“一滑就走”,高濃度、強刺激、短平快的感官轟炸讓人無比上頭。久而久之,投用戶所好的情緒劇場蜂擁而至,成為網絡世界的巨型流量池。

網絡配圖
吐槽沒問題,可若靠氣人賺人氣,將情緒當生意,就值得警惕了。眾所周知,算法推薦機制有滾雪球效應。每一條評論、每一次爭吵、每一回互動,都能拉高傳播量,獲得更多推薦權重。誠如媒體調查所示,很多輿論風暴背后都有操盤手的身影。流量利益驅動下,從矛盾對立,到站隊攻擊,負面情緒被包裝為“社會熱點”,源源不斷投喂給偏好用戶。一些自媒體賬號,更是深諳這套“生意經”,刻意聳動的標題,鼓點密集的配樂,夸張低俗的表演……批量炮制“爆款”內容,打造了一條條暴力起號的流水線。用戶以為找到了情緒出口,實則掉入了話題陷阱,每一次“頗有共鳴”的轉發點贊,充實了別人的荷包,敗壞了自己的心情。
當情緒被反復消費,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時間精力,更有可貴的思考。傳播學里有“信息繭房”一說,大意是指個體傾向于接觸與自身觀點一致的信息,從而形成封閉化、同質化的信息環境,導致認知偏見和群體極化。同理,一個人一旦長期沉浸于單一情緒灌溉,也會困在“情緒繭房”而不自知。畢竟,大多數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有限,刷到的都是雞飛狗跳,看到的都是焦慮爭端,久而久之,就會相信“世界本是如此”。有了先入為主、真真假假的刻板印象,大腦就會本能地在現實中對號入座,在為人處世中先帶入情緒。當敵意取代理解,懷疑消解溫情,當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天天“跟著感覺走”,公共討論就很難心平氣和,親密關系也很容易出現裂隙。
“你以為知道的是世界真相,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面,甚至是錯誤的那一面。”真實的世界并非二元對立,鮮活個體也不應被劇本定義。平臺作為內容出口方,尤須優化推薦機制,引入“破繭”設計,讓算法成為開闊視野、彌合分歧的橋梁,而非制造隔閡與對立的推手。內容創作者同樣責無旁貸,起碼得有基本的價值底線。當然,在網上沖浪的你我,也當提高網商,培養“情緒免疫力”。刷帖時多問一句“這是真的嗎”“有其他視角嗎”,守住判斷和思考的主體性。
放下手機,多多接觸和打量這個世界,會發現很多事情的答案絕非那么單薄和蒼白。打破“情緒繭房”,本質是守護思維的開放與理性,這也事關我們每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