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學學科的生動具象與初中學科的邏輯抽象相遇,如何讓“銜接”不再成為斷層,而是化為成長的階梯?近日,二連浩特市教育科技局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中心啟動了一場跨學段的小學科學市域集體教研活動,嘗試為這一問題寫下實踐答案。
10月30日,二連浩特市第三中學物理、化學教師和各小學的科學教師走進二連浩特市第五小學課堂,以“同課異構”為切入點,以課堂觀摩為平臺,攜手探索小初銜接的育人新路徑。

初中物理老師為小學生講解光的傳播
課上,物理老師為五年級學生帶來《光的傳播》一課。他從“光是如何到達我們眼睛的?”這一生活問題出發,借助激光筆、透明水箱等教具,生動演示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瘜W老師則通過《蠟燭的燃燒》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火焰分層、燃燒產物等現象,在猜想與驗證中逐步建立初步的化學思維。

化學課
二連浩特市第五小學五年級五班額基勒說:“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對物理現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很感興趣,這為我初中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次教研活動構建了“課堂觀摩+主題研討”的雙軌教研模式。聽課后,與會教師聚焦“資源整合、激發興趣、動手實驗、聯系生活”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二連浩特市第三中學物理老師王曉寧說:“本次跨學段教研活動,對小、中學段有效銜接意義深遠。不僅讓教師更精準把握課程知識體系,也對不同學段課標要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明確了學段有效銜接的路徑與策略,為二連浩特市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注入更多活力。”

蠟燭燃燒
從“各守學段”到“雙向奔赴”,二連浩特市正以科學學科為突破口,積極探索貫通培養的有效路徑,讓知識在銜接中升華,讓成長在融合中延續。
未來,二連浩特市教育科技局將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主題,組建跨學段教研共同體,系統梳理各學段核心概念的遞進要求,編寫教學銜接指導建議,推動構建“小學啟蒙興趣—初中發展思維—高中提升素養”的科學教育有機鏈條。(曹艷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