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上出差的中國人,又要換班了!10月31日晚,神舟二十一號將發射升空,執行此次任務的3名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已在問天閣亮相。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這是繼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之后,再次由3種類型航天員構成的乘組。

“70后”“80后”“90后”、最年輕中國航天員……本次航天乘組成員的年齡、性格、經歷,再次引發關注。有人是“活力因子”,有人則“性格沉穩”,恰如指令長張陸所說,鉆研科學實驗,種菜養花,吟詩打拳,“未來半年中國空間站可能會變成太空中的‘桃花源’”。航天員們閑適、淡定、從容的狀態,給人穩穩的踏實感。
說起來,“70后”“80后”“90后”,這串數字也是中國航天接續奮斗的注腳。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中國決心獨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間站。這是一場站在不同起跑線上的比賽。當時,美國、蘇聯已先后將上百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而中國的空間站、載人飛船、載人火箭等還處于圖紙上。從藍圖繪夢到奮斗圓夢,幾代中國航天人用了整整30年,完成了“三步走”戰略任務,建成了自主建造、獨立運行的“天宮”空間站。如今,更多年輕人走到舞臺中央,從老一輩手中接過了建設航天強國的接力棒,接續星辰大海的征程。
“問天”征途步步向前,靠的是什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樣的精神是一大秘鑰。幾十年來,有人矢志攻堅,“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過年過節也做”;有人常年出差,駐守在孤島和高山上的測控站,搞了一輩子航天,也未曾目睹一次火箭騰飛;有人舍生忘死,“把舞動國旗的畫面,作為我們的永別”………“沒有特別的精神,就沒有特別的業績”,天地征程,苦難輝煌,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航天事業奉獻著青春韶華乃至寶貴生命。
10月31日,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16周年。這樣的日子里,航天開新篇,正是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告慰,亦是對“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傳承。相信接續奮斗的中國航天,必將永遠年輕,書寫更多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