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
一封跨越千里的感謝信
讓呼倫貝爾學院的校園暖意融融
感謝人用真摯的話語講述了
一場發生在雪夜里的動人故事
并由衷感激呼倫貝爾學院工學院
大四學生馮波的見義勇為
信中贊揚
馮波用行動詮釋了
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
閃耀著人性中最光輝的品格

10月19日,來自天津的湯先生與同事駕車從天津前往呼倫貝爾市公出。當車輛行駛至國道331興安盟伊爾施至玫瑰峰路段時,由于天氣寒冷、道路結冰濕滑,在一個無信號燈的路口,湯先生的車輛不幸與前方貨車發生追尾,事故導致車輛嚴重損毀,A柱變形,副駕駛車門無法打開,情況萬分危急。正當湯先生與同事驚魂未定、一籌莫展時,返校途中的馮波見狀立即停車并上前詢問,確認湯先生與同事的身體狀況后,他冷靜地幫助他們脫離已經變形的事故車輛,極大地避免了因道路濕滑可能引發的二次傷害。

在確保湯先生與同事人身安全后,馮波又協助處理事故現場,待處理完畢天色已晚,馮波又冒著大雪將湯先生與同事送到海拉爾的酒店,并與湯先生互留了聯系方式,表示之后如需幫助也可聯系他。面對二人的再三感謝,馮波只說這是“舉手之勞”,是“任何人碰到都會做的事”。在后續的兩天里,湯先生數次嘗試表達感謝,同樣被他堅定拒絕了。


事后,湯先生與同事專程到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社群民生部,希望通過媒體向曾在雪夜中伸出援手的馮波表達感謝。“那天雪那么大,車撞得不成樣子,我們倆又冷又慌,要是沒有馮波,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他不僅救我們出來,還送我們到海拉爾,這份情我們一直記著。”提起當時的情景,湯先生仍滿是感激。

危難背后的挺身而出源于馮波扎根在骨子里的信念與擔當。馮波來自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他曾在部隊服役5年,2023年9月退伍后考入呼倫貝爾學院。軍旅生涯不僅錘煉了他堅強的意志,更塑造了他“人民有需,我必前行”的責任感。

在采訪中,馮波表示,這不是他第一次見義勇為,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和同學遇到困難他都會及時伸出援手。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時刻影響著這個青年,他說:“我是一名黨員,一名退伍軍人,一名大學生,在別人危難之時伸出援手本就是該做的事。”
雪夜里的逆行身影
不僅暖了異鄉客
更彰顯著當代青年
不負青春使命的責任擔當
(李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