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內蒙古經濟規模與發展質量同步實現的歷史性跨越態勢并非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建立在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在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生態賦能的多重驅動,逐步破解了資源依賴型經濟的轉型難題,走出了一條“資源+創新”的轉型之路
●立足東西跨度大、資源稟賦差異顯著的實際,通過優化空間布局、聯通基礎設施、健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構建起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內蒙古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關鍵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我區牢牢把握黨中央對內蒙古的戰略定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全力辦好兩件大事,接續實施“六個工程”、深入開展“六個行動”,統籌發展和安全、生態與經濟、速度與質量,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走出了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的現代化發展新路,為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動范本。
量質雙升 交出經濟發展硬核成績單
“十四五”時期,內蒙古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經濟總量穩步攀升,發展韌性持續增強,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6萬億元,全國排名上升至第20位,時隔5年重回全國中游。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方面,2024年突破11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位于西部省份前列,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26,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經濟規模與發展質量同步實現的歷史性跨越態勢并非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建立在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核心體現在三大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一是能源基地建設實現“量穩質優”的雙重突破。作為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內蒙古能源供給能力在領跑全國的同時,完成了結構性變革。2024年,原煤產量達約13億噸,占全國總產量近三成,完成煤炭保供任務8.3億噸,占全國總量的34.5%,為全國能源穩定供應提供堅實支撐。同時,新能源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2024年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1.35億千瓦,在全國率先破億千瓦并超越火電,是“十四五”初裝機規模的2.7倍。新能源成為主力電源,標志著內蒙古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方面邁出了歷史性的關鍵一步。此外,內蒙古綠電交易規模和跨省特高壓綠電交易均居全國第一,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等新型能源產業正加速培育,推動能源結構由“黑色”向“綠色”躍遷。
二是農畜產品供給實現“量足質高”的全面升級。內蒙古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2024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820.1億斤,居全國第六位,實現“二十一連豐”;肉類產量增至300.8萬噸,牛羊肉產量居全國第一,畜牧業生產實現“二十連穩”;牛奶產量增至776.7萬噸,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糧食和畜牧生產連豐連穩,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同時,產業價值鏈不斷延伸,培育出奶業、玉米、肉羊等千億級產業和肉牛、向日葵等百億級產業,全區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總數和總產量排名全國前列,實現了從“原字號”輸出到“制成品”增值、“蒙”字標出圈的轉型跨越。
三是開放型經濟實現“量增質優”的格局重塑。“十四五”期間,內蒙古依托沿邊區位優勢,錨定高質量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目標,全力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十四五”前四年,陸路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超30000列,進出口總額6776億元,年均增速均超19%。2024年陸路口岸貨運量超1.2億噸,泛口岸經濟加快發展,中蒙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獲批,開放平臺能級顯著提升,開放型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動能澎湃 構建經濟轉型發展新邏輯
內蒙古“十四五”時期的經濟增長,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的系統性變革。作為資源大區,內蒙古在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生態賦能的多重驅動,逐步破解了資源依賴型經濟的轉型難題,走出了一條“資源+創新”的轉型之路,構建起質量優先的高質量發展新邏輯。
科技創新成為質量提升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期間,內蒙古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2023年,內蒙古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全國第28位,2024年第24位,2025年第20位,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實現兩連跳。2024年科技投入、產出、產業創新指標增速均進入全國前10,規上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增長率居全國首位。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內蒙古科技企業數量快速增加,質量不斷提升,形成大中小科技企業高效協同創新的良好發展格局。同時,聚焦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進行重點突破,以科技創新為產業升級注入核心動力,有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關鍵在于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堅持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并舉,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現煤炭產業綠色智能化升級;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涌現出了一批技術領先、安全可靠、可復制的智能化示范煤礦。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石墨新材料、先進化工材料等新材料產業,形成稀土應用配套的全產業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智算規模居全國第一,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十四五”以來,內蒙古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全區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雙提高”,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通過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推進低碳園區試點,重點控制電力、鋼鐵等工業領域排放,加速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持續擴容,綠色發展的底色更加鮮明。
空間協同 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立足東西跨度大、資源稟賦差異顯著的實際,通過優化空間布局、聯通基礎設施、健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構建起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發展格局,為經濟增長注入空間動能,有效推動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內蒙古以“三區三線”為剛性約束,調整經濟結構與產業布局,引導差異化發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東部地區依托農畜產品和生態資源,發展綠色農牧業與生態旅游;中部地區聚焦能源化工與裝備制造,鞏固提升能源優勢;西部地區做強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打造產業升級核心區;沿邊地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強化口岸功能,大力發展泛口岸經濟。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級顯著提升。“十四五”期間,內蒙古交通網絡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集大原高鐵通車讓內蒙古深度融入全國高鐵網,貫穿東西的高速大通道全線貫通,盛樂國際機場正在全力沖刺“起飛”時刻。能源通道建設同步提速,特高壓輸電線路將內蒙古的能源優勢與東部負荷中心高效連接。2024年,內蒙古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特高壓綠電交易,實現能源資源的跨區域優化配置,交易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十四五”以來,內蒙古開行中歐班列逐年遞增,運行線路聯通國內外多個城市,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
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不斷健全。內蒙古依托內聯八省區、外接俄蒙的區位優勢,深入推進區域合作深化行動,加快構建協同發展機制,以實際行動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構建功能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全面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化拓展同東北亞、中亞、歐洲和南美洲、非洲等沿線國家合作。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構建協同發展格局,全面深化省區間能源、農牧業、文旅、人才、科技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呼包鄂烏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1小時快速鐵路客運圈有序實施,行政壁壘逐步消除。東中西部的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整體發展效能持續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內蒙古設定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的發展目標,同時確保能耗強度下降等約束性指標完成。這一系列目標既體現了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的考量,更突出了提質增效的鮮明導向。
展望未來,內蒙古將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以更加穩健的步伐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者:王曉明 系內蒙古黨校科研處副處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