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河文脈,綿延千年;草原沃土,見證民族和諧。
“十四五”時期,是通遼市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砥礪奮進的關鍵五年,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斗,共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的輝煌五年。“十四五”以來,通遼市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科爾沁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傾心澆灌,碩果盈枝。
強化政治引領
把穩民族團結之“舵”
通遼市始終將黨的領導作為民族工作最堅實的坐標,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總綱。從深入人心的理論宣講,到潤物無聲的干部教育,全市上下在思想燈塔的指引下,不斷夯實“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的根基。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必學內容,市、旗兩級舉辦含有“鑄牢”課程的主體班次達900余期,累計覆蓋黨員干部14萬人(次)。著力完善黨委領導的民族工作機制,健全“民族工作協調機制”與“民委委員制”雙輪驅動體系,出臺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制發《通遼市民族工作手冊》等基礎性、指導性文件。制定實施《通遼市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考核辦法》,推動主線要求全面、深入、具體地貫徹到各項工作中。
通遼市牢固樹立強基固本、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面加強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推動政府部門、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信息共享、聯創共建,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聚焦發展為民
夯實民族團結之“基”
通遼堅信,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是民族團結最深厚的土壤。五年來,我們目睹了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感受了民生福祉的持續升溫。
科爾沁區清河鎮把民族團結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全鎮30個嘎查村中擁有產業項目的達到23個,占比77%,嘎查村集體經濟從2018年的400萬元躍升到2024年的900萬元,帶動鎮域內黨員群眾直接就業近千人,“黨支部+合作社”“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全面推行,更多農戶享受到產業振興紅利。
“十四五”期間,通遼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扛起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主戰場責任,打造民族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標桿,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2164萬畝,治沙生態產業年產值達到39億元,實現“沙害”向“沙金”轉變;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新能源裝機達1410萬千瓦,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雙豐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生態惠民和綠色富民取得“雙成效”。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爭取和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3.32億元,重點實施扶持特色產業、農村牧區基礎設施補短板等項目,為民貿民品企業發放中央貸款補貼資金2億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物質基礎更加堅實。
科左中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建設肉牛產業數字應用示范點,在全旗建設肉牛智慧改良及數字化應用示范村42個,重點推廣應用“牛富寶”小程序、“牛管家”APP等便民應用程序,推行智慧養殖、智慧診療、智慧改良、牛交易、牛金融等數字化服務功能,有效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深化文化認同
凝聚民族團結之“魂”
通遼市堅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中凸顯“西遼河文化”重要地位,實施《通遼市西遼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動計劃》,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通遼基地,舉辦西遼河文化發展策劃會和西遼河文化研討活動,以理論研究成果深刻詮釋通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深厚底蘊。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通遼篇”,策劃開展“央媒看通遼”主流媒體集中采訪宣傳活動,形成《創建進行時 央媒看通遼》系列報道集。通過8·18哲里木賽馬節、西遼河文化節、草原旅游婚禮節、蒙超聯賽等大型賽事活動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
“十四五”期間,通遼市積極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依托全市各級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廣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4000余場(次)。“十四五”以來,通遼市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各族師生實現語言相通、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2024年5月,甘旗卡第一高級中學建成科左后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少年教育基地,突出“體驗、直觀、教育”三大功能,不僅為本校師生提供實踐體驗場所,并向社會提供參觀學習和宣講服務,實現校內校外雙向互動、同向發力。
促進交融互嵌
織密民族團結之“絡”
通遼市突出“融”的導向,推動將“互嵌式”理念融入《通遼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規劃中。堅持以“三交”促“融”,推行“融居驛站”等互嵌式社區環境實踐路徑,培育22個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試點,開展“‘緣’起西遼河 共筑中華情”——中華文明三大源頭區域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實踐活動,累計開展青少年交流實踐活動4100余場(次),覆蓋各族青少年34萬余人(次)。
通遼市著力健全各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與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吉林白城市、遼寧沈陽市等13省20地簽署跨區域協作協議,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各族群眾有序流動。
以“六項行動”為抓手,實施“石榴結籽心連心‘七個一’主線提升工程”,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旅游路線,提升各類景區、展館主線內涵,實現“游”與“學”的深度融合。
奈曼旗以王府博物館為核心陣地,依托館藏資源,將標語、展板、景觀小品等融入主題,營造“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氛圍,使游客在游覽中深刻感悟“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歷史傳承。自2008年實施免費開放政策以來,累計接待游客25萬人次,為各地游客了解奈曼歷史文化、感受民族融合魅力提供便利條件。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帶三區”工作路徑,以“六大建設”統領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雙百工程”,累計培育自治區級、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57個,培樹市級及以上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541個和模范個人807名。
提升治理效能
守護民族團結之“盾”
通遼市始終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治理民族事務,穩妥有序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置審核。
“十四五”期間,通遼市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互融互促,將基層民族事務納入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和平安通遼建設,全市蘇木鄉鎮(街道)、嘎查村(社區)全部配備專兼職民族工作干部,所有基層網格員實現“鑄牢”培訓全覆蓋。
扎魯特旗人民法院在“和合無訟”多元共治模式引領下,打造“三位一體”工作法,以庭村共建、人民調解、普法宣傳全面助推“無訟無訪”嘎查村(社區)建設,推動矛盾糾紛分層過濾化解。深入推進“巡、立、調、審、執、教”人民法庭一體化辦案模式,總結形成“那順調解法”,用司法的智慧與溫情維護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促進民族地區公平正義。
通遼市公安局創新特色調解法,打造特色調解室,創新開展“萬警萬員進萬家”活動,采取“五必進、全覆蓋”工作模式,總結提煉出“糾紛溯源、多元化解、跟蹤回訪”“三步走”工作法,最大限度把各類矛盾排查在初始、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
通遼市成立100余個“石榴籽調解工作室”,在全區率先建立“四所一庭”協作聯動工作模式,“五籽同心”調解模式獲《法治日報》專版報道,“移動蒙古包警務室”“同心圓調解室”等特色品牌矩陣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中起到關鍵作用,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貢獻通遼力量。
回望“十四五”,通遼用真心與實干,交上了一份飽含深情的民族團結答卷。展望“十五五”,通遼市將繼續高擎民族團結的偉大旗幟,沿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康莊大道踔厲奮發,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科爾沁草原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為“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增添新的時代光彩。( 王櫻潤 張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