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的530畝沙地玉米平均畝產1348.07公斤,創造了全國沙地玉米畝產紀錄。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沙漠往往與貧瘠、荒涼聯系在一起,但如今,這片不毛之地卻變成了豐收的沃土,成為全國沙漠地區糧食增產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典型范例。
沙漠里長出的“金玉米”,背后是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是“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栽培技術”帶來的必然結果。這一技術形成了“密度突破+精準水肥+機械集成”的綠色高產模式,從品種選擇到種植方式,從水肥管理到機械收獲,每個環節都凝聚著科技創新的智慧。選用耐密、抗倒、宜機收的審定品種,采用“縮行增密”技術,將保苗量從常規的4500株大幅提升至6666—7069株;不施底肥,轉為在生育期內按需分次隨水滴施水溶性肥料;并實現“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正是這一系列技術措施的綜合應用,讓沙地玉米產量實現歷史性突破。
特別是磴口縣的成功實踐不僅實現了高產,更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糧食生產協同推進的新路徑。通過精準水肥技術,大幅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秸稈粉碎深翻還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特別是今年示范推廣的5600畝無膜玉米,以“淺埋滴灌+耘地保墑”雙重技術替代地膜的保水、增溫功能,在實現畝均產量突破1000公斤的同時,更減少了“白色污染”。數據顯示,無膜玉米較覆膜玉米不僅畝產更高,還節約了地膜成本與殘膜處理費用,同時其秸稈售價也更高,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這一轉變背后是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從傳統的大水大肥、粗放管理,到如今的精準調控、綠色高效。磴口縣的實踐證明,農業增產不能僅僅依靠資源要素的簡單投入,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沙漠地區的生態依然脆弱,任何農業開發都必須始終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堅決杜絕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磴口縣的成功,恰恰在于它找到并踐行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糧食生產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磴口縣沙地玉米的豐收,收獲的不僅是金黃的玉米,更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碩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征程上,我們呼喚更多這樣的創新實踐,期待更多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奇跡。當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當生態保護與糧食生產協同推進,我們定能在廣袤大地上書寫出更加精彩的豐收故事。
(柳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