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秋陽為呼倫貝爾的草場鍍上最后一層金色,枯黃的草葉還帶著豐收的余溫,初雪便循著季節的腳步而來,給無垠大地覆上一層輕薄的銀紗。秋日里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巴彥托海嘎查憨實的“呼倫貝爾”草捆大字,此刻鑲著銀邊靜立在天地間,像極了草原人用最質樸的筆觸,在雪箋上續寫未完的祝福。好的故事從不是鏡頭的偶然捕捉,而是這片土地上滾燙的心意與千萬人的深情不期而遇。
故事的起點,是牧民吳玉喜笨拙卻赤誠的浪漫。“十一”假期的草原,黃綠交織如打翻的調色盤,吳玉喜推著草捆在草場上來回丈量,這位常年與草原、牛羊為伴的牧民,不懂什么是“網紅打卡點”,只想著給放假回家的女兒一份驚喜,給朝夕相伴的祖國一句實在祝福。整整一天,草捆在吳玉喜手中從零散的“字符”,變成四個穩穩“站”在草原上的大字,風一吹,草葉輕晃,傳遞著草原人民最直白最熱烈的情感表達。
而這份熱愛的傳遞,藏在吳玉喜女兒的鏡頭里。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父親的心意,女孩用攢下的零花錢買下入門級無人機,跟著網上的教學視頻反復練習運鏡。終于,當無人機升空,鏡頭掠過草原,遼闊天地與“呼倫貝爾”四個草捆大字同框的瞬間,她心中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愈發濃烈。
她隨即將視頻發在了社交平臺,這條沒有專業濾鏡的視頻迅速走紅。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李紅綃第一時間關注到了這條視頻,瞬間被這份質樸的情感打動。比起華麗的包裝,這種源自心底的熱愛與驕傲,才最能擊穿人心,也最該被更多人看見。


作為內容傳播的推動者,李紅綃第一時間聯系上吳玉喜父女,在獲得授權后,她將原始視頻進行優化調整,隨后發布到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她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草原上樸素日常里的家國情懷。


視頻一經推出,便在網絡上迅速發酵,“呼倫貝爾新聞”視頻號、“一路向北(呼倫貝爾)”抖音號等平臺流量突破百萬,各地網友的留言擠滿了評論區。那些炙熱的留言,字里行間都是眷戀與熱愛,有人動情感慨:“看著這四個大字,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有人寫下“豐收成果繪就家國情懷”“情寄呼倫貝爾,愛在茫茫草原”的真摯話語;也有人直白表達熱愛“我愛呼倫貝爾”;還有人許下約定:“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自駕去一次呼倫貝爾,看看書本里的大草原,感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更有遠在他鄉的呼倫貝爾人,在評論里傾訴牽掛:“想家了!”一句“誰說浪漫只有風花雪月,我們草原人的浪漫是大地,是草原,是藍天,是我們寬廣的胸懷!因為我們同樣熱愛我們親愛的祖國!”道出了無數草原兒女的心聲。




“我第一時間以記者的敏銳捕捉到了這份感動。我們重新剪輯視頻,在官方賬號發布,讓更多人看見了草原人的家國情懷。但我始終覺得,這個故事不該停在秋日。草原的季節從不會吝嗇驚喜,初雪或許會給這份祝福添上更動人的注腳。于是,10月初雪降臨的清晨,我和同事驅車再次趕往巴彥托海嘎查。”當那片覆著銀霜的草捆大字映入眼簾時,李紅綃突然懂得:“有些風景,注定要在時光流轉中,才能顯露出它最深的意韻。秋日的草捆是熱愛,冬日的雪是浪漫,而不變的,是草原人民對祖國的赤誠,這正是呼倫貝爾文旅最動人的底色。”他們用更加精致的鏡頭語言再次記錄下這動人一幕,視頻發出后,網友的熱情再次被點燃,有人說“日月所照皆為華夏,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還有人直接在評論區問怎么去這里打卡。

很快,這片特別的草場成了呼倫貝爾的“網紅打卡點”,一波又一波游客循著故事而來,只為親眼看一看草原上的質樸浪漫。更意外的溫暖,在后續的跟進報道中悄然浮現。很多游客發現吳玉喜家的草場旁多了一座嶄新的蒙古包,“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有的凍得直搓手,我們看著心疼。”周邊的牧民們笑著解釋,他們自發一起搭建了蒙古包,一起煮好奶茶、劈足柴火,讓包里的暖爐始終燒得旺旺的,熱奶茶也一直溫著。“來打卡的游客覺得冷了,都能掀簾進來喝杯熱飲、暖暖身子。”

游客捧著熱奶茶與牧民嘮著草原的四季,窗外風雪聲與屋內談笑聲交織,這場“走紅”的真正意義呼之欲出——它從不是一個人的創意,也不是一條視頻的偶然,而是呼倫貝爾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國情懷與熱情好客,在和千萬網友的期待相互碰撞、相互呼應。吳玉喜用草捆寫就祝福,女兒用無人機傳遞美景,牧民們用蒙古包溫暖人心,而每一位為這個故事心動的網友,都在為這份熱愛添磚加瓦。
這是一場跨越金秋與初雪的雙向奔赴,是草原人民用真心傳遞著最純粹的善意,千萬網友用點贊、留言與向往,熱情回應著這份真誠。而雙向奔赴的背后,是深埋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家國深情。它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卻能在平凡的瞬間,綻放出最動人的光芒。(閻蕾 李紅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