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家衛國的“迷彩綠”到鄉村振興的“鄉村綠”,陳珂完成了軍人到駐村第一書記的華麗轉身。2019年5月,懷揣著忐忑與責任,他踏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供濟堂鎮黃羊城行政村的“駐村路”。6年來,他沉心俯身、融入真情,以“腳步丈量民情,實干踐行初心”的信念,為黃羊城村繪就了一幅充滿溫度與實效的振興畫卷。
“王嬸,攢下雞蛋沒?我今天回烏蘭花鎮,明天去呼倫貝爾參加學習培訓,能給您回街上再賣點雞蛋。”陳珂一邊推開村民王翠蓮家的大門,一邊高聲喊著王嬸。“陳珂來啦?快進屋快進屋,雞蛋也就攢下10來斤,快你先忙你的學習,完了再說。”王翠蓮拉著陳珂的手往屋里讓。
“咱們的母雞喂的好,雖然只有30多只雞,嬸兒每天也真受忙亂了,想讓好好下雞蛋,那得先給雞好好喂糧食了,天天切各種新鮮菜葉子喂它們,雞蛋下的可不賴了,還得好好搞好雞舍的衛生了,嬸兒天天早晚都要打掃雞舍還進行消毒,咱家的雞從來不得病。”王翠蓮邊陳珂倒水邊高興地說。“那就好,嬸兒,明年再多喂些雞,街上的人們就喜歡吃咱們農村的笨雞和雞蛋,街上花多少錢也買不到,您放心好好喂哇,可不愁給您賣。”陳珂答道。

據了解,自駐村以來,陳珂每年為村民銷售笨雞100多只,雞蛋300多斤,其中一只笨雞150元,一斤雞蛋10元錢。他盡自己所能為村民們銷售農產品,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激發了村民們發展庭院經濟的積極性。
說起陳珂,王翠蓮一個勁兒地夸贊,“這個娃娃一點也不像城里的娃娃,剛來的時候,我們看見陳珂,心想這小后生哪能在這村里呆住了?他能吃下村里這些苦?能愿意跟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們打交道?真沒想到,這娃娃一待就是6年。”
“我今年65歲了,從來沒想過在這個歲數能在家門口就掙上工資。如果不是陳珂帶著我們種植野韭菜花,我們這些老太太去哪掙工資了?”王翠蓮講道,“他天天忙得不可開交,又要忙駐村工作隊的事兒,又要帶著鄉親們搞種植業、養殖業增加收入,還要惦記著給村民們在抖音上賣農產品,真的是一個人分成好幾個人用的了。”“這娃娃要是離開村回街上工作,我們大家可不想讓他走了。”

原來,陳珂看到村里有60畝的集體土地,為了達到有效利用。2024年,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考察、市場調研、技術學習,帶領村民種植野韭菜花,建設野韭菜生產加工小作坊,進而提高村民收入。從種植到養護到除草到采摘再到加工生產,全部由村民完成,先后帶動25人就業,日工資130元,平均每人能掙4000元左右。每年可收獲2噸野韭菜花,成品銷往四子王旗、集寧、北京、重慶、廣州等地,深受客戶們喜歡。
“咱們的野韭菜花醬辛辣鮮香、咸淡適中、口感純正,而且是純綠色、零添加的天然食品,去年銷售額突破10萬元,產品上市即售罄,復購率達65%,覆蓋消費群體達2000多人,消費者滿意度達100%。”陳珂介紹道,“我的本意就是想通過這么一個小作坊,帶動當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穩步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現在是起步階段,相信兩三年以后會越來越好的。”

“陳珂為了我們能多點收入,下了那么大的辛苦,我們必須好好配合他把這個小產業做好,不能辜負陳珂的一片苦心。”王翠蓮說。
黃羊城行政村位于供濟堂鎮西北部,地域面積44.7平方公里,轄4個自然村,常住人口共178戶336人,屬典型的半農半牧生產生活區,產業以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共有耕地2.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菜籽和大麥等作物。
“剛來的時候,說實話我也很迷茫很無助,村里全部都是老年人,50多歲就是比較年輕的了。通過一個多月的入戶走訪,深入到每家每戶詳細了解他們的困難和想法。那個時候我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帶著大家把日子過好。”
跟隨著陳珂忙碌的腳步,來到了村民范桂林家中,只見他再次詳細地核實相關信息,并與他們聊明年的種植計劃。
“范叔,明年再多種些農家肥馬鈴薯吧,今年咱們銷售的挺好,您明年就放心種植吧,銷售的事情您就別操心了,我給往出賣。”陳珂說。

“就是,全靠你了,就憑叔叔哪能有這么好的收益了。”范桂林講道。原來,范桂林夫妻倆都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重活也不能干,陳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今年,陳珂給范桂林出主意讓他們夫妻二人種了5畝的農家肥馬鈴薯,共投資1000元左右,收獲馬鈴薯5000多斤,通過陳珂的抖音號將馬鈴薯以3元/斤的價格全部售往呼和浩特市路虎車友會,共收入15000多元,使范桂林夫妻倆凈賺14000元。
“自駐村以來,我就注冊了一個抖音號,記錄駐村工作的日常工作,以及帶領村民發展當地種植業、養殖業的情況,呼市路虎車友會隊長王佳魁關注我并經常與我聯系,我便向他們推薦本村的土特產,幫助村民銷售各種農產品,效果非常好。”陳珂高興地說。
呼市路虎車友會隊長王佳魁在電話采訪中講道:“我也是無意中看到陳珂的抖音號,關注后發現他是一個為老百姓干實事的好干部,我們車友會也是一個愛心團隊,我們也想為黃羊城的村民們辦點實事,是陳珂‘為民服務’的精神感染并觸動了我們。”
據了解,呼市路虎車友會的隊員們不僅積極購買黃羊城的各類農產品,不斷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還于2024年為黃羊城的村民捐贈了3000多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用實際行動溫暖著羊城的村民。

“每個鄉村的產業發展都得因地制宜,就黃羊城而言,我個人認為,不見得要把產業做的多大,只要把一個一個的小農戶帶動起來,比如張家種5畝農家肥馬鈴薯,李家種10畝無公害小麥,王家養50只跑坡雞……”陳珂侃侃而談,“然后我們為村民找好需求群體,進行有效對接并做到成功銷售,這樣就提高了村民們的收入。雖然看著收益小一些,但細水長流、積少成多,不也是很有效很穩妥的經濟發展方式嗎?”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想著工作時是問題,做工作時才是擔當。”這兩句話是陳珂駐村工作的真實寫照。“下一步,我們將以‘輕資產、原生態、高價值’的理念發展黃羊城的經濟,積極擁抱電商新業態,用一批又一批的好產品,一年又一年的好口碑,讓村里的產業強起來,讓農產品的品牌亮起來,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這,就是我駐村工作最大的愿望。”陳珂滿懷信心地表示。
他以軍人本色和實干擔當,用一串串扎實的數據、一件件惠民的實事,為黃羊城村鋪就了一條充滿希望的振興之路,交出了一份從“迷彩綠”到“鄉村綠”的精彩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