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日前發布的《2025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在役工業機器人存量突破200萬臺,居全球首位。有專家指出,機器人、人工智能與創新藥,正在接棒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引領中國產業躍升的新“新三樣”。
——據《新華日報》
銳評:從“新三樣”到新“新三樣”,不僅是概念的更迭,更是中國產業突飛猛進、能級躍升的生動折射。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中國經濟的筋骨與血脈。
一口油鍋、一輛三輪車,江西景德鎮的“雞排哥”李俊永火爆出圈;一句“我陪大家一起曬太陽吧”,南昌滕王閣的兼職保安張靈杰贏得盛贊。從堅持10余年賣3元一碗拉面的“拉面哥”程運付,到手藝過硬、懂顧客需求的發型師李曉華,再到如今的“雞排哥”和滕王閣保安……普通人勤懇做事、真誠待人,也會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據《人民日報》
銳評:熱愛與真誠的力量直抵人心。每位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的勞動者,都可以讓普通的工作散發光彩,為社會增添溫暖底色。
日前,盲文版《無障礙中國地圖》《無障礙世界地圖》等系列出版物在北京發布,故宮博物院也與中國殘聯共同推出《觸摸故宮珍寶》《觸摸<清明上河圖>》等可觸摸的文物讀本。這些圖書畫冊或通過3D滴膠技術批量印刷,精準對應盲文標注與地理輪廓,或以凹凸點線等增效設計,幫助視障讀者多感官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
——據《北京晚報》
銳評:中國地圖推出盲文版,可觸摸的語言既打破了傳統圖文的信息壁壘,也打開了視障人士認知世界的新大門。
近年來,一些歷史名城悄然掀起一股新風尚,洛陽導游轉型帶“歷史名人墓地一日游”,看似小眾另類的“上墳游”正悄然在年輕人中流行。他們給曹操墓留止痛藥、在武侯墓寫“海晏河清”的祝福,用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將課本里的歷史人物變成可傾訴的精神摯友。
——據《北京青年報》
銳評:年輕人親近傳統文化需要更多破局之道。以共情為紐帶、以體驗為載體、以創造為動力、以社群為支撐,為年輕人搭建更多親近傳統文化的橋梁。
誰能想到,直播間里那些“我爸說效果不錯”“真的瘦了10斤”的彈幕,竟可能是“職業彈幕人”精心制造的數字泡沫。近日,北京市場監管部門開出全國首張“職業彈幕人”罰單,再次為直播間流量造假敲響警鐘。
——據《工人日報》
銳評:從傳統刷單到雇人發彈幕,數據造假的形式不斷翻新,但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本質沒變。打掉“職業彈幕人”,鏟除數字“牛皮癬”,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一座尚未開發的無人島,按規定禁止游客踏足,島上卻驚現“垃圾天坑”。巖石縫隙中散落著大量塑料瓶、廢棄衛生紙、食品包裝袋等生活垃圾,還有不少游客在島上搭建簡易爐灶,生火煮飯,燒烤露營。近日,福建漳州南碇島旅游亂象引發了關注。
——據央視新聞
銳評:無人島不是“法外之地”,真正的探險,絕不能逾越法律紅線和生態底線。只有帶著敬畏之心丈量土地,才是與自然對話的正確打開方式。
近日,媒體曝光安徽一小區業主私挖約300平方米地下室,導致整棟樓32戶房屋開裂。當地緊急發布情況通報,稱涉案業主已被執行逮捕,房屋基礎加固工程也已完成。從此前熱議的“租戶裝修砸承重墻致200戶居民緊急疏散”,到多地頻現的“野蠻裝修”引周圍居民擔憂,再到此次“地下室能挖多大挖多大”,類似事件嚴重損害著公共利益、威脅著公共安全。
——據《南方日報》
銳評:鑿穿安全底線,法律必須亮劍。只有讓整條線上的所有違法者都付出沉重代價,才能形成強有力的警示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