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行走在海勃灣區千里山鎮的田間地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麥茬整齊,孕育著豐收的希望;葡萄園內藤蔓交錯,果香四溢;河道兩岸草木蔥蘢,清水潺潺;文化墻上彩繪生動,講述著農耕文明與生態和諧的故事。這幅田園畫卷,是海勃灣區農區從“傳統種植區”向“生態宜居地”蛻變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海勃灣區以生態農業為根基、污染治理為突破、資源高效利用為引擎、鄉風文明為靈魂,蹚出了一條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特色發展之路。

農區綠意濃。

文明滿鄉村。
沃野“生金”
生態農業夯實綠色根基
“以前種地靠經驗摸索,現在靠科學技術,不僅糧食產量上去了,土壤肥力也顯著提升!”在千里山鎮巴音烏素村的田埂上,一位農戶指著眼前綠油油的農田感慨道。他的身后,是整齊劃一的高標準農田,土壤疏松肥沃,灌溉管網縱橫交錯,與傳統農田形成鮮明對比。
海勃灣區將“綠色種植”作為農區發展的核心抓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目前,千里山鎮已建成6543畝高標準農田,覆蓋巴音烏素村、王元地村等4個行政村。通過土壤改良、配套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昔日的普通耕地變身“噸糧田”。在嚴守1.7萬畝糧食種植面積“紅線”的基礎上,全鎮實現小麥、玉米年產量1.2萬噸的穩產增收,筑起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綠色種植不僅讓傳統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更擦亮了特色產業的“生態金字招牌”。千里山鎮8780畝葡萄園內,50多個品種全部采用生態種植技術,搭配云飛有機葡萄干加工中心的精深加工鏈條,既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又推動葡萄總產值突破8000萬元。在3900畝蔬菜種植基地,菜農們推行“訂單種菜”模式,建立從田間到超市的全程溯源體系,既保障了市民“菜籃子”安全,又讓蔬菜年產值穩定在5900余萬元。
田園“凈顏”
污染治理擦亮生態底色
環境治理是農區綠色轉型的關鍵一環。過去,農田殘膜“隨風飄”,如今,通過“宣傳引導+可降解農膜替代”雙措并舉,田間地頭已難尋殘膜蹤跡。海勃灣區抓住農膜回收關鍵期,建立回收網點,引導農戶自覺參與,從源頭減少“白色污染”。
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當地構建起畜禽糞污、秸稈“收集—加工—還田”的閉環利用體系,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反哺農田,綜合利用率超85%。
水環境保護同樣成效顯著。千里山鎮嚴格落實“河長制”,真正實現“水清、河暢、岸綠”的治理目標。全鎮40座污水處理設施持續穩定運行,團結新村和新豐村污水處理設施并網改造項目正穩步推進,進一步提升污水資源化利用水平,讓“廢水”變“活水”。
廢料“淘寶”
資源利用打通循環動脈
海勃灣區圍繞資源高效利用,以“盤活存量、提質增量”為思路,推動農區資源不斷增值。在千里山鎮,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近三年累計維修供水管網17公里,并通過區分生產、生活用水管網,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同時減少浪費。渠系及水泵維護工程修復了1070米破損渠系,使農田灌溉效率提升30%,實現“節水又增產”。
資產盤活成為資源增效的重要途徑。塞星面粉廠、王元地村醬菜廠(一期)、新地村蔬菜分揀包裝車間相繼投用,既解決了農產品“賣難”“滯銷”問題,又延伸了產業鏈。截至目前,千里山鎮38個集體經濟項目累計收益突破1000萬元,帶動62戶農戶投身果蔬采摘、農家樂等生態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鄉村“鑄魂”
文明新風滋養精神家園
千里山鎮在推動產業發展與環境改善的同時,以“文明潤心、文化賦能”為核心,將鄉風文明建設融入農區發展全過程。
千里山鎮依托傳統節日與農區特色,舉辦“農民豐收節”“年豬文化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超200場,吸引參與人次過萬,帶動相關產業增收160余萬元;建成“二十四節氣”文化墻、民族團結文化長廊等宣傳陣地,鎮綜合文化站獲評自治區“一級文化站”,8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政策宣講、技能培訓等活動360余次,持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千里山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成功創建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王元地村獲得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新豐村、新地村榮獲自治區、市級示范村稱號;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組建“紅白理事會”、開展“最美庭院”“誠信戶”等評選,推動移風易俗深入人心;每年表彰文明家庭10余戶、身邊好人5名、美麗庭院示范戶20戶,利用“紅黑榜”表彰優秀村(居)民50人,提醒教育8人;借助“美麗千里山”公眾號發布文明動態1500余條,主流媒體報道20余次,讓“講文明、樹新風”成為農區居民的自覺行動。
如今,農區不再是單一的“糧食生產基地”,而是融合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的“生態休閑勝地”。下一步,海勃灣區將繼續以農區為支點,深化生態農業實踐,完善污染治理體系,提升資源利用效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農區力量”。(畢曉敏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