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與農牧業深度融合,大力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智能化,堅持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內蒙古以科技創新引領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會更堅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底氣會更充盈
遍地金黃糧滿倉,碩果累累收耕忙。眼下正值秋收的關鍵時節,豐收的喜訊接踵而至:赤峰市馬鈴薯畝產6474.88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巴彥淖爾市百畝玉米高產田畝產1480.34公斤、千畝玉米高產田畝產1421.77公斤,均刷新自治區玉米單產紀錄;興安盟大豆畝產最高達328.59公斤,創下歷史新紀錄……北疆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推動農牧業現代化的“利器”。豐產豐收的背后,離不開科技賦能。“十四五”以來,我國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始終致力于農牧業領域技術創新,持續推進農牧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堅持在科技成果轉化賽道上持續發力,加快農牧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目前,全區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0%,內蒙古“糧方”里的科技含金量越來越高,“中國碗”里“塞外糧”的成色越來越足。
當前,傳統農牧業正在告別“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華麗轉身。推動農牧業現代化,就要狠抓科技這個關鍵,才能更好實現藏糧于技,讓更多的農牧民挑上“金扁擔”。在通遼市科左中旗,昔日“吞水”的傳統種植模式變成了按需供水、高效省水的“節水能手”,淺埋滴灌技術正讓農業用水場景悄然換新;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曾經零散破碎的“巴掌田”“花花田”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連片平整的田塊,農田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和智能化管理,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在鄂爾多斯市,過去的沿河鹽堿地變成了有名的“水產品”打卡地,“塘—田”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以漁降鹽、以漁治堿、種養結合恢復土地生產力……田野之變,正是我區農牧領域新質生產力躍遷的縮影。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推動科技與農牧業深度融合,大力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智能化,堅持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內蒙古以科技創新引領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會更堅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底氣會更充盈。
科技興農興牧,人才是基礎和關鍵。數字技術迅猛發展,農牧業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需要具備創新思維、數字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新型農牧業人才。因此,要在引進專業人才方面持續發力,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能培訓、創業補貼等方法,讓更多科技人才切實感受到在農牧區搞科研有前途、有奔頭,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農村牧區、服務基層。同時,也要注重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養,著力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育才體系,讓“土專家”“田秀才”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排頭雁”。要結合農村牧區發展實際需求,建立長效培訓機制,開展精準化技能培訓,提升廣大農牧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為豐產豐收和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科技興,農牧業強。從實驗室到農田牧場,從播種到收獲,內蒙古農牧業科技創新與實踐的腳步從未停歇。唯有以科技引擎驅動現代農牧業建設,讓更多科技在泥土里扎根、在曠野上結果,才能使農牧業強、農村牧區美、農牧民富的步伐更穩健,才能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托舉起人民群眾穩穩的幸福。(籍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