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內蒙古廣袤草原上,打捆機不停作業,將牧草裹成緊實飽滿的大圓草捆。這些草捆像一個個巨型“瑞士卷”,錯落點綴在黃綠相間的草原上,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致。
最近,內蒙古不少地方將這些巨型“瑞士卷”玩出了新花樣:一個個草捆經過涂鴉裝扮,化身哆啦A夢、小黃人等卡通形象,既可愛又治愈,吸引眾多游客爭相拍照打卡,并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除了創意變裝,草垛迷宮也是一大亮點。藍天白云下,游客們在迷宮里穿梭玩樂,歡聲笑語回蕩在草原上空。各種創意玩法讓這些牛羊過冬的“口糧”很快成了社交平臺的“流量擔當”,出其不意火出了圈,成為草原旅游新的記憶點。
文旅創新的核心,在于喚醒傳統資源的現代生命力。草捆本是秋日草原的尋常產物,如今借助創意設計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從農牧業生產資料躍變為文旅IP。這種轉化并非憑空創造,而是立足地域特色,將傳統元素與流行文化有機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造景觀的堆砌,而是讓自然稟賦成為創意載體,將生產生活里的日常轉化為文旅產品的新意,既滿足了游客對草原生活的體驗需求,也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網紅景觀的誕生,往往來自游客的互動共創。游客們與草捆合照再配上“卷不動了”的諧音梗,用AI將草垛變成各種甜品,牧民主動幫游客找角度、拍美照……這種深度參與的體驗感遠比單向觀賞更具感染力,讓游客不僅能夠欣賞北疆大地的壯闊風景,更能夠感受沉浸式體驗的快樂,留下美好的旅行記憶。
生態與文旅的共生是創新的底色。巨型“瑞士卷”的文旅價值,始終建立在其是牛羊冬糧的核心屬性之上。這種不改變本身用途、不破壞草原生態的文旅創新,讓牛羊冬糧在發揮實用價值的同時,額外創造了觀賞價值,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農牧業生產與文旅發展的共贏。
文旅創新不必舍近求遠,有溫度的互動才是流量沉淀的關鍵。當傳統資源遇見創意巧思,當自然風光對接大眾情感,尋常草木也能生長出撬動全域旅游的力量。最動人的文旅創新,往往藏在對本土資源的珍視里,藏在與生活溫度的共鳴中。這就是內蒙古遍野“瑞士卷”美出圈帶來的深刻啟示。(袁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