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倫貝爾廣袤的草原上,巡邊路化作“流動課堂”,抗聯(lián)遺址成為“實景教材”,礦卡轟鳴奏響“時代強音”。呼倫貝爾市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今年以來,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為契機,將思政課堂搬出教室、搬進草原林海、搬進紅色遺址、搬進生產(chǎn)一線,緊扣“傳承紅色基因 守護綠色邊疆”主題,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行走的思政課”。

各族黨員干部群眾、青年學生在行走中觸摸歷史溫度,在實踐中感悟精神力量,讓思政教育從理論學習變?yōu)?ldquo;親身體驗”,打破了“單向灌輸”的被動接收模式,轉(zhuǎn)為“雙向共鳴”的深度互動,讓愛國情懷從“抽象概念”化為可感可及的“具體行動”,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wěn)定屏障注入了強勁的精神動力。

截至目前,呼倫貝爾市各級已累計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守護綠色邊疆”行走的思政課系列活動800余場,參與人數(shù)達8萬余人次,讓愛國情懷與國防觀念真正融入日常、扎根人心,為傳承紅色血脈、筑牢新時代國防防線凝聚堅實的群眾力量。
實景為幕
讓思政課堂扎根祖國邊疆大地

不久前,“行走的思政課”系列主題活動走進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海拉爾紀念園,開展一場“時空對話憶英雄”“重讀家書傳深情”的沉浸式活動。在紀念園展廳,參觀者們與楊靖宇將軍的隔空對話,將白山黑水間的抗戰(zhàn)歲月娓娓道來;展柜里銹跡斑斑的步槍、殘破的抗聯(lián)軍服、記錄暴行的日軍文件,都是對侵略者罪行的有力控訴;鄧稼先先生的家書《等待》,讓人們讀懂了“強大國防是人民安寧的保障”。而孩子們用斑斕色彩描繪“山河錦繡”,用靈巧剪刀剪出“強軍夢想”,用稚嫩筆觸寫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更讓紅色基因在代際傳承中煥發(fā)新生。

呼倫貝爾市開展的“傳承紅色基因 守護綠色邊疆”行走的思政課,以邊疆大地為幕布,用山河實景作教材,用真實的場景和鮮活的故事,讓每一次“行走”都成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在額爾古納市奇乾鄉(xiāng),5小時車程的跋涉讓“行走的思政課”小分隊真正踏上祖國最北疆的土地。在奇乾鄉(xiāng)政府院內(nèi),精神昂揚的工作人員、著裝整齊的森林消防指戰(zhàn)員、肩章映忠誠的邊境派出所民警,與僅有的7戶淳樸堅韌的群眾并肩而立——這便是“黨政軍警民”最生動的濃縮注腳。腳下的巡邊路沉默延伸,每一步都浸染著歷史的霜雪與今日的擔當,額爾古納市融媒體記者刁宇來直言:“這條巡邊路是流動的血脈,滋養(yǎng)著祖國北疆的鋼鐵屏障。”

從草原到林海,從礦坑到紀念館,呼倫貝爾的“行走的思政課”總能找到最觸動人心的實景課堂。在伊敏煤電公司露天礦,百臺純電動無人駕駛礦卡組成的“綠色礦運艦隊”,讓參觀者直觀感受科技與綠色發(fā)展的碰撞。“過去100臺燃油車要400名駕駛員,現(xiàn)在24名運行人員就可以替代400名的駕駛員。”現(xiàn)場負責人孫明巖介紹道。而展柜里的舊蚊帳、厚蚊帽,與現(xiàn)代礦區(qū)形成鮮明對比,無聲訴說著從“蚊蟲肆虐、人拉肩扛”到“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時代跨越,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實景中落地生根。海拉爾區(qū)哈克鎮(zhèn)工作人員李婉瑩震撼不已:“這不僅是煤礦的升級,更是能源報國的生動實踐,讓我更堅定了扎根北疆的決心。”

當思政課堂走出教室,與祖國北疆的歷史、當下和未來緊緊相擁,知識便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巡邊路上凝結(jié)的霜雪里藏著的戍邊故事,是紀念館展柜中銹跡斑斑的步槍里鐫刻的抗爭歲月,是“綠色艦隊”轟鳴中躍動的科技力量。這種“讓實景說話、讓故事育人”的教育模式,不僅讓愛國情懷有了具象的落點,更讓精神力量在行走中實現(xiàn)了代際傳遞,成為各族干部群眾共同的行動指南,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扎根邊疆、奉獻家國的力量源泉。
多元為筆
讓各族群眾成為思政主角
思政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走進群眾心里。呼倫貝爾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多元參與”,讓黨員干部、牧民、學生、文藝工作者都成為“行走的思政課”的主創(chuàng)者與主演者,用邊疆兒女的視角講好祖國北疆故事,讓思政教育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在陳巴爾虎旗莫爾格勒河畔,海東青騎警隊的故事成為最動人的思政教材。“2015年,為解決草原巡邏難題,我們組建了這支騎警隊,自成立以來,已累計巡邏超7萬公里,圓滿完成了各類活動安保任務500余次。”陳巴爾虎旗公安局副局長、海東青騎警隊隊長石永志的講述,讓在場的青年干部熱血沸騰。陳巴爾虎旗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工作人員韓子欣說:“作為新時代年輕人,我們也要在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

跨領域、多民族的協(xié)同,讓“行走的思政課”形式愈發(fā)豐富。在新巴爾虎右旗,內(nèi)蒙古藝術劇院話劇團與當?shù)貫跆m牧騎攜手,將交響詩話劇《我愿以身許國》送到牧民家門口。該劇以“兩彈一星”元勛的故事為藍本,用藝術形式傳遞愛國奉獻精神,輾轉(zhuǎn)14個點位,惠及一萬余名群眾。市民劉永浩感慨地說:“《我愿以身許國》使孩子們深刻領悟了‘吾輩自強’的意義,紅色血脈要在奮斗中代代傳承。”

不同群體的參與,更讓思政內(nèi)容貼近生活。在阿榮旗王杰紀念館,黨員干部聆聽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誓言,淚水悄然滑落。向陽峪鎮(zhèn)干部王爍說:“王杰精神就像一盞燈,會成為我工作的動力,砥礪我不斷前行。”新發(fā)朝鮮族鄉(xiāng)民俗館里,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精美的民俗展品承載著各族人民的智慧與情懷,也見證了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和睦相處、攜手共進的歲月,讓大家深刻感受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邊疆發(fā)展的堅實基石。在抗聯(lián)英雄園,小畫家們將抗日勝利的壯麗場景與對英雄的崇敬之情盡情揮灑于百米畫布之上,阿榮旗第五小學學生韓佳宸動容地說:“把紅色精神藏在心里,放在實際行動上,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
呼倫貝爾市以“多元為筆”書寫的思政篇章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實踐,它讓各族群眾在成為思政主角的過程中,既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也是時代精神的踐行者;既是北疆故事的講述者,也是家園建設的參與者。這種扎根群眾、依靠群眾的教育模式,不僅讓思政課有了溫度、接了地氣,更讓“愛黨愛國愛邊疆”的信念在多元力量的匯聚中愈發(fā)堅定,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生動實踐中愈發(fā)深厚。
協(xié)同為橋
構(gòu)建北疆大思政一體化生態(tài)
為了讓“行走的思政課”發(fā)揮最大效能,呼倫貝爾市積極搭建“干群協(xié)同、軍民聯(lián)動、校地合作”的協(xié)同平臺,將思政資源整合起來、將育人力量凝聚起來,構(gòu)建“全員、全程、全域”的思政育人生態(tài),讓思政課的“乘數(shù)效應”在祖國北疆大地充分釋放。

校地深度合作,為思政教育提供堅實支撐。今年,呼倫貝爾市成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發(fā)展研究中心,成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個聚焦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發(fā)展的專業(yè)研究機構(gòu),研究中心的建立將整合全市大中小學思政教育資源,搭建協(xié)同研究與交流平臺,著力探索各學段思政教育有效銜接的實踐路徑,共同構(gòu)建目標一致、方法協(xié)同、管理科學的思政教育體系。

干群協(xié)同、軍民聯(lián)動,讓思政教育覆蓋更廣泛。鄂溫克族自治旗打造“彩虹架起連心橋 石榴花開鄂溫克”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品牌,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廳,向各族干部群眾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新巴爾虎左旗實施“思想筑邊、組織固邊、共建穩(wěn)邊”行動,開展國防教育與邊境黨建培訓,構(gòu)筑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穩(wěn)邊固邊防線;新巴爾虎右旗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為核心,營造良好的守邊護邊氛圍,打通邊境思想教育“最后一公里”,統(tǒng)籌推進“三變”改革和“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組織建設,帶動牧民群眾轉(zhuǎn)產(chǎn)增收。
線上線下的協(xié)同傳播,讓“行走的思政課”影響力持續(xù)擴大。組織策劃推出“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 開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思政講堂活動,此次活動以“開學第一課”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將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以舞臺演出為載體,把思政教育、國防教育與呼倫貝爾地方特色相結(jié)合。思政講堂同步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開設線上互動專區(qū),讓更多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便捷學習抗戰(zhàn)歷史、感悟抗戰(zhàn)精神,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覆蓋面,單場線上直播觀看量200萬+。

攜紅色信仰赴山河之約,懷綠色擔當啟實踐之程,呼倫貝爾市以“行走的思政課”為品牌,讓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讓祖國邊疆兒女在實景中感悟初心、在參與中凝聚力量、在協(xié)同中成長進步,讓紅色基因在祖國北疆大地代代相傳,讓綠色邊疆永葆生機活力,為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wěn)定屏障、推動邊疆高質(zhì)量發(fā)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王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