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賣是否使用預制菜”的質疑,到“預制菜進校園”的擔憂,再到“餐廳隱瞞使用預制菜”的投訴,預制菜的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那么,如何才能讓預制菜吃得既可口又讓人放心呢?
為了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國家衛健委牽頭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制菜》已經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廣東、江西等地率先出臺地方標準,對包裝標識、原料投料量、冷鏈運輸等環節進行了細化規定。
預制菜的工業化生產流程,讓部分消費者擔憂防腐劑、添加劑等問題。市場監管總局的抽檢數據顯示,合規的預制菜在微生物指標和添加劑使用上均符合國家標準。湖南市場監管局通過“明廚亮灶+飛行檢查”模式,對預制菜企業進行動態監管,取得了顯著成效。除了這樣的監管模式外,監管部門還可以加大處罰力度,對違規企業實施“行業禁入”,讓違法的成本遠高于其收益。
近期,公眾爭議最多的就是,預制菜不應當隱藏身份,應該光明正大地出現在餐桌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強制明示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目前,上海、廣東等地已經試點在餐飲企業中推行預制菜標識制度,要求在菜單上標明“預制”“現做”等類別。行業協會也應當發揮橋梁作用,通過制定團體標準和開展誠信認證,引導企業主動“亮身份”。正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王洪濤所言:“透明是消除疑慮的最好方式,真誠是贏得市場的終極法寶。”
預制菜的未來,不在于“替代現炒”,而在于“補充現炒”。當預制菜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能夠“滿足健康需求”,它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當我們以規范守護安全,用創新提升品質,預制菜必將成為現代飲食體系中“既方便又安心”的重要一環。畢竟,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不僅是預制菜的底線,更是整個食品行業的永恒命題。(張春旭)





